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新闻中心> 时政类 > 正文

新华网:文艺源于创造本能,而非铜臭

来源:新华网 作者: 2014-10-17 09:59:54 字号:A- A+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话语铿锵,坚毅有力。

    于古希腊人眼里,创作者是能与上帝沟通的特殊人群,他们善于观察周遭事物,喜爱向世界传达他们的心声。

    在中华悠悠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从不缺少富于创造力的“歌者”和“言者”,而改革开放后,更是迎来文艺创作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但与此同时,不能否认的是,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等问题正严重腐蚀着文艺作品的净土。

    “超级女生,快乐男声,生声不息”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电影亦或是综艺节目,但凡某个一炮而红,接踵而至的便是五花八门的各式山寨版本;“主角永远不死,拯救世界的定是最不起眼的,灰姑娘终会遇到白马王子……”,诸如此类的模式电影充斥着各大荧屏,看了上句基本能对出下句。

    而当大数据概念被引爆后,创作的模式化现象也愈发严重。在对观众群体进行精准筛选后,由他们的喜好生产作品,在文化车间中批量生产,全然再现了马克思所说描述的,被机器束缚的异化的世界。

    作为精神纪录的文艺作品,本应百家争鸣,海纳百川,但为何现今同质化现象如此盛行?是主创才思枯竭?还是创造力已不再被需要?非也,当艺术的初衷脱离了创作,转为获利时,如何迎合受众自然成了他们最关心的。因此,历经市场考验的模式化作品,便成了他们规避风险的首选。

    于商业,他们或许是胜者,但于文艺,他们败的不折不扣。

    文艺作品,如果不贡献精神价值只创造社会价值,那么它与一般的社会商品又有何区别?

    民国初年,蔡元培先生曾提出“美育救国”,作为精神产物的文艺作品,不仅是创作实践的个体行为,它还肩负着寓教于乐的公共行为。但由于此前对于文艺作品市场化的过分追求,致使诸如“美女经济”、“眼球经济”等大行其道,低俗被等同于通俗,单纯的感官娱乐取代了宝贵的精神快乐,创作者为获取个人利益,窄了格局,矮了思想。这种无视社会性、历史性的行为,是对创作者自身职责的放弃,也是对时代的伤害。

    一个优秀的创作者,不仅能见微知著,更应勇于拥抱社会的变迁。从先秦诸子百家到五四新思潮中呐喊的文人,无一不是心怀天下,忧国忧民,通过文艺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部优良的作品,应当将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与此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绝不可本末倒置,切莫在艺术创作中加以铜臭,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游苏杭)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浪淘沙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