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前个人先垫付,医后报销再到民政局进行申请救助。”这项医疗救助的相关规定,挡住了许多无支付能力的困难病患治疗康复的道路,市北区低保人员李某就是这些弱势群体中的一员。他9岁的儿子由于失声需到北京治疗,却因无力垫付1万元住院押金不得已选择放弃。天无绝人之路,一条温暖光明的“绿色通道”给李某和他的儿子带来了希望,他们获得了1万元医疗救助费用,如期接受了治疗。
这条设有2万元救助备用金的“绿色通道”,是宁夏路街道党工委成立的社会救助服务中心的一个服务窗口,除此以外,它还设最低生活保障受理、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综合救助(包括慈善救助、红十字救助、法律援助、困难老党员救助、困难职工救助、贫困妇女救助、残疾人救助等)服务窗口,搭建了集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各类救助为一体的综合性救助平台。
该中心的成立极大地克服了因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政策衔接不密切等因素造成的重复救助、多头救助和救助缺失等问题,及时受理和转办救助诉求,缓解了弱势群体物质和精神压力。
据了解,新的社会救助服务中心通过探索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大救助机制,自中心成立以来,街道6次协调公安、残联、公证处、民政等部门到困难群众家中登门服务,有效破解了救助材料搜集难的问题。家住西仲一路的赵某,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且不配合鉴定,他的两个姐姐都在即墨,无法贴身监护。赵某有一次发病,将自己的身份证、户口本等重要证件全部烧毁。由于资料不全,按规定赵某很难得到残联的补贴。于是,该街道劳动保障窗口核实了相关信息之后确定此人符合低保救助条件,但又无法出具有效身份证明材料的情况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评估委员会立即协调辖区派出所,上门为赵某办理身份证业务,补齐了低保所需证明材料,成功为其申请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