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字可测量出其中的“民生温度”:
2012年以来,安排促进就业资金预算6273万元,累计支出4441万元。其中,安排1888万元资金用于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安置困难群体就业;为协保人员发放就业、生活补助66万元,为创业者、大学生等发放就业创业补贴334万元,为失业人员发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149.3万元。
今年上半年,技能培训开班2246人,创业培训759人;开发岗位18363个,同比增长6.5%,新增就业11763人,企业招用同比增长19.97%,企业招用困难群体就业同比增长27.27%,享受政策人员比例同比增长2.12%。
技能培训,为失业人员“量身”而设
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使其拥有一技之长,这是从“输血型”、“救济型”向“造血型”、“自救型”实现转变的重要途径。
李沧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转变传统培训方式,加强与社会办学力量的合作,引进先进管理模式,依据失业人员的需求,开设夜间班、周末班、全日制班等灵活性培训班次,随时为有培训愿望的失业人员提供服务。根据失业人员的技术基础不同而设立相应课时,满足各类层次的需求,并开展上门服务,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进社区活动,将培训班设立到社区。鼓励困难群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参加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发放交通费补贴。今年上半年,技能培训开班2246人,创业培训759人。
李沧在全市率先成立职业技能培训联盟,将联盟对象扩大到驻区高职、中职院校,石化安检、青钢培训中心等金蓝领实训基地,东晖技校、航达技校等其他各专业民办培训机构,以及维客集团、广业锦江大酒店、海通车桥等重点用人单位,初步构建起理论教学、实作培训、岗位实习、就业对接相衔接的一条龙培训联盟服务。
此外,李沧区人社局与中劳网合作,筹办第59届大型校企人才合作暨2014环渤海(青岛)技能型人才供需对接洽谈会,与河北、河南、山西、甘肃等地60余所职业类院校联系,和300余家企业,强化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联系,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搭建校企直接合作平台,有效地实现就业资源优势互补。
扶持创业,三年“步步为营”
如果说创业者是一粒顽强的种子,必须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才能生根发芽。李沧区连续三年将创业工作列入政府实事,累计投入的建设资金超过1000万元,为扶持和引导创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012年建设李沧区创业广场,目前已先后扶持创业企业140余家,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省级创业示范基地。2013年,实施创业富民工程,为符合条件的居民增发2000元创业扶持金,打造了具有李沧特色的自主创业扶持政策。2014年,着力打造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和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李沧的区位、交通、产业优势,把电子商务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载体,作为扩大就业创业的全新渠道,通过打造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平台,聚集一批电子商务创业者和成熟的电子商务企业,推动李沧区电子商务产业集约发展,尽快将李沧区打造成电子商务产业高地,带动更多的从业人员在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中实现就业创业,提高就业整体质量。
“链式”服务,不同模式与时俱进
今年,李沧区政府将基层信息化建设作为政府实事,预算资金80万元,建设10处街道就业信息电子发布平台,为街道、社区配备就业自助服务一体化设备。
“建成后将与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网络联网,面向社会随时发布就业岗位招聘信息,定期发布政策信息和招聘活动信息,扩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影响力和覆盖面,使之成为扩大政务公开、联系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李沧区人社局局长程远志介绍说,在完善基层服务平台的同时,针对当前就业存在的问题、求职者的需求和联系方式的变迁,一系列“软性“服务积极跟进。
推行跟进式服务模式——根据每位居民所处的就业状态和自身需求,量身打造帮扶措施,实现失业人员就业服务不间断动态管理,建立居民就业终身服务模式。将每位居民的就业状况纳入人社部门的视线,防止出现就业帮扶盲区。
开展“服务企业连通工程”——确定432家规模较大企业,作为连通工程重点服务对象,建立企业与工作人员的联络对接服务网,深入了解企业实际,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在政策支持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私人定制“服务。
推行便民预约服务——梳理包括档案提取、补贴申报、培训报名、失业金申报等25项服务项目,面向全区群众接受预约服务。
建起微博、微信等新型社交平台——凭借智能手机平台,积极拓展“拇指化”服务,让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尽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