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站公告 > 正文

精神疾病渐成“全民公敌” 心理救助国内“启蒙”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4-06-06 10:49:40 字号:TT

    

    青岛新闻网讯 根据2013年卫生部门调查表明,我国现有1亿多各类精神障碍者,其中重度精神病人大约有1600万人。面对庞大的患者人群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减少精神障碍疾病发生、让患者合理治疗康复就显得迫在眉睫,精神疾病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的重大疾病。不少上班族、家庭主妇及社会闲散人员,都因为各种各样的社会及家庭压力,长期或短期地处在精神抑郁、紧张、焦虑中,徘徊在心理健康与精神疾病患者的之间,这样的现状由来已久,却一直因为国家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未完善,相关精神医疗机构的缺少,医疗人员及设备设置的不完备,使得在此方面国家精神卫生状况始终难以与国际接轨。

    精神卫生“风雨半世纪” 亚洲发展“垫底”

    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新的社会心理干预及康复手段的发展,带来了人们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权、人性化照料及公民权利的新认识,再加上精神卫生保健经济状况的改善,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精神病院角色和结构的认识。人们普遍认识到发展社区精神卫生保健的重要性,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应该与社区和综合性医院整合,以取代收容所模式的精神病院。

    在此背景下,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欧美国家开始了“去机构化运动”,于是开始了现代社区精神卫生发展。英国社区精神卫生改革发展比美国早,在1959年通过了《精神卫生法案》,此后,英国精神病院周转率明显加快,大型精神病医院逐渐关闭,1960-1969年医院床位数减少了24000张。澳大利亚在社区精神卫生运动方面起步较晚,但目前是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该国1966年才有第一部精神卫生法(vs 中国2013年5月精神卫生法正式实施),建立了私人拥有的精神病患者旅馆并予以津贴,加速了精神病患者出院、大型精神病院的分拆和关闭。

    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没有充足的资金,非综合性、不健全的社区服务时,“去机构化运动”会转变成一场对于精神卫生领域更严峻的考验。另外,亚洲各国在此方面,状况被评更加悲观,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包括病耻感、宗教信仰、对精神病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可替代的传统治疗手段,这些都会对精神卫生的服务模式产生影响,有的患者长时间抵制寻求精神科医师的帮助,拒绝住院治疗,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患者长期住院治疗。

更多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