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安顺市积极实施“助农民工外出打拼有依靠、返乡创业有保障、活跃基层有舞台”的“三助三有”工程,密切联系和服务50万农民工,成功破解了联系和服务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难题。
助农民工外出打拼有依靠。针对长期存在的流出地想管管不了、流入地想管管不好的两难问题,该市大力拓展组织功能,充分利用安顺市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及现有的21个驻外党支部(总支)、32个党小组、54个群团组织,主动为他们提供贴心服务,解决实际困难;争取驻地支持,通过争取与驻地党组织互派干部兼职、聘请党建工作指导员、邀请驻地党组织参加重大工作和机关活动,加强与驻地党组织的工作联系和协调,主动上门帮助处理劳务纠纷,并引导农民工在居住地和工作地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争当优秀员工等。
强化日常联系,通过驻外党组织建立的农民工信息台账,实时掌握外出农民工的就业、技能、收入、流动以及家庭情况和联系方式,同时,设立网站、QQ群、短信群等交流平台,为驻外农民工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发放“四卡两书”信贷产品卡、服务承诺卡、联系监督卡、群众路线明白卡和金融知识漫画读本、群众路线普及读本),以加强与农民工的日常联系;大力开展贴心服务,面对农民工群体现实困难和需求,专门聘请熟悉法律、富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维权顾问”,并与当地有关部门签订有关协议,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截至目前,共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400次,协助农民工维权30起,为农民工获得各类赔偿金750万元。
助农民工返乡创业有保障。结合该市“四千工程”、“万名干部联户帮促”、“同步小康驻村”等工作,选派1007名市县机关“一把手”挂任村“第一书记”、明确19700多名党员干部联户帮促、派出47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积极与市、县各级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党组织等机构,通过整合队伍、政策、技术、项目、资金等资源,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就业。
驻村、挂帮工作组结合市委制定的做好农民工工作政策措施,开展千村宣讲,让老百姓了解产业规划布局、农村土地流转、基础设施配套、税收减免和贷款贴息等方面有关支持措施。按照相关政策,从项目申报、证照办理、政策衔接等方面给予农民创业具体帮助,鼓励支持组织返乡农民工申报加工制造、地方特产、民族工艺等小微企业120个,确定100个小微企业由市、县两级部门结对帮扶;加大资金支持,按照省“3个15万”创业扶持计划重点向返乡农民工倾斜,引导农村信合系统量身定做支持农民工创业的“党员带富”、“念乡富”等金融产品,在利率、额度、还款期限等方面进行支持。
同时,大力发展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进一步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起步难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各地规划整理土地、修建标准厂房、加大财政投入,创办县、乡、村返乡创业园区29个,引导农民工集中创业从而带动就业;要求驻村、挂帮工作组积极与群众一起商讨,听取群众发展愿望,主动为群众发展出谋划策,并协调各行业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农民工开展订单式的指导帮扶,截至目前,集中举办SYB(创办你的企业)培训班20余期,培训返乡农民工2400人(次),举办全市返乡农民工创业代表示范培训班,培训创业典型60人。
助农民工活跃基层有舞台。将返乡农民工作为基层组织的重要源头,通过查找现有的流动农民工人才档案,结合档案中党团员、积极分子、能人骨干的能力特长、现实表现等,安排经验丰富的同志重点联系帮带,同时根据各自的能力倾向和意愿,增强培养和储备的针对性,使返乡农民工不断成为建设家乡的主力军,成为基层组织干部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对确定为村级组织干部后备人选的,将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辅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举办培训班、上党课、开展“群众路线大家谈”、“返乡创业座谈会”、“创业大家谈”等主题活动,帮助农民工后备干部提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实际情况、增强领导能力。目前,全市培养近1300多名农民工后备干部,1200余名成为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管理经营骨干。
据统计,自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安顺市共帮助农民工联系工作1700余人次,帮助农民工解决看病就医50人次,帮助农民工解决乘车困难7000余人次,帮助不懂金融等业务的农民工解决实际困难6000人次。(贵州日报:杨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