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资源紧缺已成全球性问题。在普通消费者看来,石油的消耗与自己生活相距甚远。日前,有专家经过研究,推出了简单易用的“石化公式”。根据这一公式,消费者可以轻松地了解自己每天日常生活中所消耗的石油,以便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实践环保节能理念。
据“石化公式”保守计算,全球70亿人均一生消耗9吨石油,分别是:“穿”——0.8吨,“吃”——0.6吨,“住”——3.8吨,“行”——3.8吨石油。严格说,这个数据是明显偏低的,因为并没有将科研、医药、健康卫生领域的消耗量计算在内。
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这个数据成几倍、几十倍增加。据《BP世界能源年鉴》统计,2012年全球石油产量41.2亿吨,全球70亿人人均消费石油589公斤,若按全球人均寿命67岁计算,地球人每人一生消耗石油39.43吨。再看作为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我国,2012年我国人口达到13.54亿,共消费石油4.84亿吨,人均消耗357.5公斤;2012年我国人均寿命为73.5岁,故而我们的一生也要消耗26.3吨石油。
下面让我们分别看看,一生中的“9吨石油”是如何消耗掉的。首先是穿衣,毫不夸张地说,是石油为我们编织了“七彩霓裳”。目前,全世界化学纤维供应纺织用量已超过纺织用纤维总量的50%。而所谓合成纤维,就是从石油化工中取得原料来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然后再进行抽丝而织成的纤维。无论是尼龙、涤纶,还是锦纶、维纶等,都属于合成纤维。据统计,全球每10件衣服,就有7件是由石化工业原料生产的,而大部分植物纤维生产的服装中或加入部分化纤材料,或是石化产品制造的物质进行了表面处理。不仅如此,五彩缤纷的各色染料和清洗衣服用的洗衣粉、洗涤液、衣领净、柔软剂等都是石化工业品配制而成。如此看来,穿衣用掉的“0.8吨”绝对物超所值。
“民以食为天”,饭桌上琳琅满目的各种食物与千里之外石油工人们开采出的黑色原油,看似遥不可及,事实上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从培育过程中的施肥到收割、物流的全过程都离不开石油及其产品的参与。在北方的冬天能吃上新鲜蔬菜,也要归功于石油化工在塑料大棚工艺中的应用其中,化肥、农膜的作用尤其明显。化肥是用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造合成氨并进一步生产硝酸铵、硫酸铵、尿素而最终得来;大棚所用的薄膜主要是聚乙烯,而聚乙烯是目前合成树脂中产量最高的品种。我们喝一瓶矿泉水,瓶子就需要0.25瓶当量的石油,也就是说,每喝一瓶进口矿泉水就相当于喝掉了1/4瓶石油。以此计算,“吃”掉0.6吨石油一点都不夸张。
接着谈谈“住”与石油。可以说,现在家庭装修没有不用合成树脂(塑料)的,无论是门窗、顶棚、装饰材料以及灯具等,都是以各种合成树脂为原料。纵然是木制家具,也要用到石油合成的粘合剂和涂料等。家庭用品诸如电视、冰箱、电脑、整体橱柜等都与石油脱不掉“干系”。于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住”掉了3.8吨石油
至于“行”,到哪里都离不开石油。开汽车用汽油,公共汽车、火车用柴油,坐飞机用煤油,海轮要用燃料油,动力机械传动部分还得使用润滑油,可以说石油是各种交通动脉中流动的血液。汽车塑料是让“行”与石油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现代汽车使用的塑料品种几乎涵盖了PP、PVC、ABS、PA、PC、PE、热固性复合材料等所有领域,这些汽车塑料几乎都是以石油为原料加工制成。别忘了,连高速公路上用的沥青也产自石油。这样,最后的3.8吨也找到了归属。
石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石油资源却是十分有限的。合理挖掘油田,开发新型能源,“限塑令”……国家颁布一系列节油措施。中石化等央企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陆续出台企业节油办法,比如在旗下加油站所售柴油免费添加柴油清净剂,提升油品的动力性能等。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少喝一瓶瓶装水,多穿几次旧衣,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举手之劳,造福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