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2011年是中国白酒行业的“黄金十年”,行业总体营收从500多亿元增长至3746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23%。但从2012年开始,在陆续遭遇了“塑化剂危机”、“三公消费限酒令”、“勾兑门”、“虚假年份酒”等一系列事件后,原本一路高歌猛进的白酒行业便突然陷入了停滞,多家知名酒企爆出了库存高企、量价齐跌的噩耗。
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友平表示:当前中国白酒行业正面临深度调整,每一个白酒企业都面临挑战,但只要董酒以创新思维方式、坚持优质的产品品质作为搏击市场的核心,就能化危为机逆势而上。
白酒:疯狂增长背后的隐患
在白酒疯狂增长的黄金十年里,不管是大小酒企,还是跟白酒沾边的包装、策划、咨询等行业,都实现了空前营收,可以说大家赚了个“盆满钵满”。但在这疯狂增长以及繁荣的背后,也埋下了许多的隐患。
由于白酒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市场销量持续“疯涨”,许多酒企原本充裕的产能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一些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扩大产能,于是便出现了向其他酒企购买基酒、用“酒精勾兑酒”冒充“纯酿酿造酒”等急功近利的行为,这也导致一些知名酒企的产品品质大幅度下滑。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很多酒的品质比十几年前下降了不少,以前那种香醇的感觉完全找不到了。
而一些酒企为了多卖酒,开始“重营销轻品质”,疏于质量的自我要求。类似“塑化剂超标260%”、“厂区水源地环境恶劣”等负面新闻,造成市值猛跌、产品滞销,吞下了自己种下的苦果,也有损整个白酒行业形象。
酒是老的香,于是 “20年老酒”、“50年陈酿”、“80年窖龄”等年份酒概念,“百花齐放”渐欲迷人眼,消费者花费数倍乃至数十倍价格买来这些年份酒。但是这些所谓的“年份酒”有多老,铁铮铮的现实却是“酒龄大于厂龄”,这让知道真像的消费者拿什么理由去爱上这些“年份酒”,如何相信酒企,由此,酒企的信任危机也进一步加剧。
经济提速,快钱时代,众多白酒企业似乎也不能淡定了,行业内乱像丛生,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那么是不是没有可信任的白酒,当然不是。贵州董酒,就是坚持以品质“俘获”天下的务实派。
董酒:得品质者得天下
董酒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年销量1万多千升,销售收入2亿多元,远超当时的茅台。但从1995年开始,董酒进入了长达10年的改制蛰伏期,开始闭关修炼。当时的领导决定封存所有的基酒,妥善储存,等待董酒崛起的日子再将其投入使用。殊不知当年掩门闭关,却成就了今日董酒一笔巨额财富。常喝酒的人都知道“白酒贵在香醇,但这般浓郁口感并非朝夕可造”。如今,在董酒厂区仍封存了大量10年以上的基酒,正是这些基酒确保了董酒不变的品质与口感。
作为老八大名酒之一,拥有独特“国密”配方和工艺的董酒一直以守护中国白酒价值、坚持传统工艺闻名于世,她和同处遵义的茅台一样,一直在默默地酿好酒。许多去董酒厂参观的记者和消费者都知道,除了最后的灌装流程以外,其余所有的酿造环节均是遵循百年前的古法酿造法则。而中国白酒本身就是一种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酿造实践和经验的结晶和产物,酿酒过程“道法自然”,追求天成,拒绝人为,这样的酒不可能进行大批量工业复制的。
白酒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马勇说:“董酒是酒中的贵族。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亮相,它不可复制的贵族风范都在那里。”好的白酒,需要时间的等待,需要质量的保证,需要自然的雕琢,幸运的是,这些董酒都具备了;而更幸运的是,好酒碰到了识酒之人,董酒企业掌舵人,坚守延续了董酒的传统——不急不躁的酿造好酒。
掌舵人:近年营收连续翻番增长
近两年,有关董酒的报道不时地见诸报端,从精修董酒编年史,到一坛老董酒拍出609万的天价,从汤加王国的指定用酒,到董酒连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0%以上,无不彰显了董酒眼光独到的市场运作和颇具说服力的市场表现。
市场层面,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营销和推广。河南世嘉酒业2011年与董酒合资成立了“董酒河南营销中心”,2012年就实现了过亿元的销售额,下级经销商超过百余家;浙江温州的“董姓联谊会”在2012年上半年取得了温州地区的经销权,通过团购、民间用酒和社会零售等模式打开了销路,董酒也成为温州数万“董”姓人家婚宴、聚会的指定用酒。
董事长蔡友平先生将董酒公司核心价值观提炼和表述为:“传承为根,酒质为魂,董道为本,汇利及人”。这位颇具儒商风范的掌舵人表示:“品质是中国白酒的根本,董酒不会因为短期利益而舍弃立身之根本。在整个白酒业集体沉默之时,董酒能做到逆势而上,未来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我们对此很有信心!”知名白酒专家、茅台名誉董事长季克良在闻讯董酒近年的优异表现后,高兴的表示:“董酒不仅仅应该做中国的名酒,更要做世界的名酒,董酒这样一个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品牌和茅台酒一样,既能代表贵州香飘中国,也能代表中国香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