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怪力乱神的“大师”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王林,这个曾经的“气功大师”,在沉寂了20年后,因为几张与高官名流的合影被放在网络上,再次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只不过这一次,更多的是讨伐。
王林成名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气功热时代。随后,气功骗局的一个个揭破,气功热退潮,王林也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直到今年7月,企业家马云拜访王林的照片被贴在网上,王林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他以“王府”命名的豪华别墅、“意念搬运”、“空盆来蛇”表演以及和众多高官、显贵、明星的合影,都成为众多网友议论和批评的焦点。
7月22日,《新京报》报道了王林故事。20年中,这个曾经的“气功大师”,其实并没有真正消停,而是在隐秘地、低调地经营着他的“金钱王国”,也依旧和形形色色的权贵们往来密切。
“大师”们缘何层出不穷?为什么“大师”总有许多人相信?对此,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从二三十年前气功、特异功能热潮,到现在屡屡被曝光的‘ 大师’,说明社会中对他们的市场需求从未间断。”
摆脱不了的“大师”
江湖中的这些大神、大师,他们和政界、商界、演艺界领域的人有着寄生关系。
北京晨报:又一个特异功能“大师”被曝光,而且“大师”依旧从者如云,是什么原因?
李河:这其实不值得奇怪,就是个名人高官拜访特异功能大师的现象,二三十年前就有,现在依旧有。“大师”出现的频率从未间断,说明市场从未消逝。现在看来,普通的老百姓和他们打交道少一点,官员、商人、演艺明星等这些普遍看来成功阶层的人和他们打交道更多。这说明江湖中的这些大神、大师,他们本来和政界、商界、演艺界这些领域的人有着寄生关系。
北京晨报:成功人士更有需求?
李河:是的。灵异人士和官、商、演艺界伴生,和官商演艺界的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官、商、演艺人士,都是普遍认可的“成功阶层”,他们屡屡和“大师”接近,也可以观察到他们的精神生态究竟是怎么样的?
需要更深层次的辩驳
对于各种神异、灵异的“大师”,始终停留在真与假这种比较浅的层面的揭露、辨别,现实意义不大。
北京晨报:每一次“大师”出现,总有许多人揭露和批评,但“大师”仍旧层出不穷,您怎么看?
李河:每一次出现这种神异、灵异的“大师”,总会掀起一场揭露的潮流,这是好事。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揭露、辨别始终停留在真与假这种比较浅的层面,因此意义不是很大。真正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态出了问题,这是“大师”层出不穷的真正原因。
北京晨报:戏法、巫术、魔术等往往成为反驳特异功能、气功的理由,这也是比较浅的层次吗?
李河:“大师”的存在,骗术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往往会号称自己的行为是科学所解释不了的,或者说是现有的科学所解释不了的,而反驳者也往往从科学的角度去辨别。但实际上这是两回事,因为像特异功能这样的东西,从来就没有人明确地把它放在科学范畴中,进行试验、验证等,至少现在还没有。此外,说它是魔术,这种揭示也有一定的意义,但并非是严格的科学解释系统,这仍旧是在常识的层面上进行辩驳。
安全感缺失使“大师”横行
不管是开天价养生班的李一还是练气功的王林,不论是“大师”还是“骗子”,他们的发迹史和“成功”路线图中,总是缺不了一些特殊的身影,高官、企业家、明星……
“大师王林”还曾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人》的影集,书中收录了他和众多名人的合影,印尼总统苏哈托、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企业家马云、明星李连杰等。据《新京报》报道称“王林自称和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是好朋友。王林对刘志军说要帮他办公室弄一块靠山石,‘保你一辈子不倒。’”
李河对此表示,“‘大师’们能够大行其道,这和我们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态有关,现代化社会中,究竟如何构建精神生活的空间,这是‘大师’们提供给我们的思考”。
所谓“大师”的低级手段
最低级的,无疑就是依靠类似魔术、灵异手段,去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身体、物质层面的欲望,提供者和需求者是一种交换关系。
北京晨报:那么应该如何看待类似特异功能大师之类的现象呢?
李河:如前所说,它其实和整个社会的精神空间的建构相关。不管是信仰也好,精神追求也好,精神上的需求使得他们能够屡屡得手。实际上,这些所谓“大师”的手段,是非常低级和低劣的。
北京晨报:更高的层次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李河:最低级的,无疑就是这种依靠类似魔术、灵异手段,去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身体、物质层面的欲望,提供者和需求者是一种交换关系。稍好一点的,就会去修订一些义理,开始有了伦理上的追求和诉求。更高的,是每个人把它真正当作一种信念,超脱物质层面的精神追求,甚至当作一种终身的修行,这样的信仰,不仅仅是利己的,也是在为世人做一个示范。实际上,我们看当今世界成熟的信仰,基本上都是反对通过灵异手段、神通之类的方式去使人相信。
大师与权贵的伴生关系
“大师”的存在和成功人士的精神需求、和两者之间的伴生关系有关。成功人士为“大师”提供金钱、名声,“大师”则为他们提供信托担保。
北京晨报:许多曝光的“大师”事迹中,总能看到形形色色的权贵的身影,为什么会如此?
李河:这必然和成功人士的精神需求相关,和两者之间的伴生关系有关。成功人士为“大师”提供金钱、名声。“大师”则为他们提供信托担保,比如关于王林的报道中所说的,他对刘志军说的“我保你不倒”。
北京晨报:为什么他们如此需要“大师”呢?
李河:首先,“大师”需要成功人士,成功人士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财富、名声、人际关系等。而成功人士需要大师,则和他们成功的方式、所处的环境有关。人处高位,必然会有危机感,他们的未来,也是不可预测的。演艺明星更是如此,这本来就是一个一夜成名、一夜失足的行业,偶然性极强。所以,他们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担保。
精神空间的构建滞后
灵异“大师”最多的时候,一定是社会生活最不可预测的时候,人们的需求强烈,但供给却非常贫乏,所以骗子才能得手。
北京晨报:权贵的精神需求很大,但“大师”的产品却很低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
李河:几十年来,社会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都很剧烈。但是相对应的,精神空间的构建却很滞后。人们的精神需求由谁来满足,由什么来满足?以往政治、资本的掌握者和精神产品的提供者同为一体,但这是存在问题的。你要求别人要虔诚,但同时你又有钱又有权,人们自然就会怀疑,就不愿意相信。所以很长时间以来,官方的道德,总是难以真正推行开来,难以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信仰,问题就在这里。
北京晨报:那么合理的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
李河:真正有信仰的精神领域,应该是和权力剥离开来的。如果不能实现,那么人们就会去民间自己寻找,最终必然会导致各种神异人士、灵异人士、骗子横行。所以说灵异“大师”最多的时候,一定是社会生活最不可预测的时候,人们的需求强烈,但供给却非常贫乏,所以骗子才能得手。
消除迷信不能只靠教育
当现代社会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时,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地下的、低水平的、诈骗式的精神产品。
北京晨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
李河:除非对整个社会的精神需求有个比较好的、正当合理的提供渠道和方式。我们是一个现代社会,但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配置却远远不够完备,没办法合理地提供给人们更好的精神产品。
北京晨报:更多的理性和科学的教育是否有助于减少“大师”横行的现象呢?
李河:更好的教育当然是有作用的,但不能只依靠教育。现代社会中科学和理性的教育并不缺乏,但“大师”们依旧很多,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社会功能的缺失。一个配置合理、功能完备的现代社会,一定能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不仅满足活着时候的精神追求,也能满足慎终追远的需要。所以说,满足精神空间的需求,本身有社会学的功能,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过这种基本的设计。既然社会功能中不给它位置,那么就一定会出现地下的、低水平的、诈骗式的精神产品。
大师事件不再是个人问题
如果认真思考,一定会涉及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空间的构建问题,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术问题。
北京晨报:在传统社会,知识分子阶层往往是和怪力乱神做斗争的主要力量,但是现在似乎很少有知识分子参与这样的讨论?
李河: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社会,往往把“灵异大师”的现象变成舆论领域的话题。今天的社会,教育和科学观念普及的情况下,读书人往往会觉得,第一,那些鬼神灵异之类的现象,是低于讨论水平的,是不值得讨论的。第二,在信仰的领域,读书人也往往容易把它变成个人的问题,或者变成学术的问题,在学术领域讨论。所以对社会当中的类似现象不会有更多的表态。
北京晨报:这种态度是否合适呢?
李河:实际上,如果认真思考,一定会涉及当代社会精神生活空间的构建问题,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术问题。我们所面临的局面是,精神需求空前的大,甚至是世界上最大的,但是满族精神空间需求的程度非常低,产品非常低劣,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晨报记者 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