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映的两部电影,都是票房取得很大成功,但伴随着极大争议。
从《富春山居图》到《小时代》,最近一个月来上映的两部影片先后引爆了中国电影市场一次次论战:从超级烂片的内容争议,到拜金主义的价值观讨论,这两部影片制造了内容之外的更多话题,不少人也将这两部片子看做是今年电影市场的标志性事件,尤其是对其既作为创作者,又是营销方的导演,有了新的角色定义。
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
虽然在微博、豆瓣等影评界恶评如潮、骂战不断,然而在上映10天后,由郭敬明自编自导的影片《小时代》的票房依然飙升至4亿元,并且正朝着一些院线预估的5亿元逼近。
即便如此,对于《小时代》在票房上的成功,许多人并不买账。影评人周黎明发微博称:“中国电影突飞猛进,《富春山居图》创造的超级烂片超级卖座纪录,不足一个月便将被《小时代》所超越。”不过,在郭敬明和《小时代》的粉丝看来,票房的成功本身就证明了这部影片的“伟大”,而那些说《小时代》不好的人,不过是跟不上时尚潮流的落伍老一代罢了。
抛开这部影片所传达的价值观和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导演的技巧不谈,有一种关于郭敬明的评价十分有意思——在一些商业评论人士看来,郭敬明至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产品经理,他成功打造了一部为“90后”年轻人定制的商业电影,甚至还有人将其定位为华语商业电影“内容定制”的一个范本。
对此,郭敬明在影片宣传中也并不掩饰,而他从剧本到拍摄再到发行,一切事情亲力亲为,更凸显着其一切从观众出发的敏锐商业思维。
“为什么很多大导演都有偶尔失手的时候,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观影群体正从上一代过渡到下一代。2009年的时候观影的平均年龄是25.7岁,但是到了2013年的时候已经变成21.7岁。21岁,就是一个大学生。如果还用上一代想法拍电影,那会出现问题的,因为越来越多的新观众加入了这个市场,但没有新的类型影片提供给他们。一旦这个时候有一个新的类型、符合年轻人的东西出来的时候,其实市场就会大起来。并不是说他们创造了这个,一直以来房间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空白,一旦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就会成功。”郭敬明在今年的上海电影节论坛上为自己编导的《小时代》做出了如此解释。
内容即营销
此前,当业内还在为影视产业内容和营销孰轻孰重争论不休时,诸如《画皮2》、《富春山居图》等多数人眼中的“烂片”先后取得票房的成功令电影从业者更倾向于营销手段。《小时代》的成功,更是极大冲击了业内对于本来就已混乱的中国电影市场的认识。
《小时代》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首映之后,新丽传媒副总裁张文伯以《你的通行证,我的墓志铭》为标题写下一篇文章,总结作为同行的危机感和《小时代》必将成功的主要原因。在张文伯看来,“内容即营销”,营销必须前置,在内容生产过程中与创作同步,互相进入,互相影响,最终实现和谐统一。而《小时代》可以说是对“内容即营销”的完美实践,这归功于郭敬明的多重身份——既是出品人,又是导演和编剧,他有足够的能力控制整个项目的运营方式及方向。这种“内容即营销”的强大市场效能具有高度的可复制性,这是它对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大贡献。
是否真的是“贡献”暂时还无法下结论,然而越来越多的影片将营销摆在了比故事本身更重要的位置,原来只需负责创作的编剧、导演等角色也开始以“项目经理”“产品总监”的身份定位要求自己。
据身兼《富春山居图》投资方老板和导演于一身的孙健君透露,《富春山居图》在与3个投资方签约时,甚至连剧本都还没有开始写,然而他却已经做好了整套的市场运营策划案。在他看来,既然要把文化当做商品推广,就要符合商品的特质,以销定产,遵循市场规则。“有了规划以后,就要开始讲谋略,这对于商业影片的制作十分重要。就《富春山居图》而言,我的第一身份其实是电影运营人,接下来才是导演。我认为商业电影不能再走剧本先行的老路,应由商业计划书开始。这个计划书包括电影定位、推广方案、融资计划、回收成本,运营模式。也就是说,这部电影我要给什么人看、怎么推广、怎么回收成本,都要在电影开拍之前策划清楚,这样影片才能在商业运作和票房上取得成功。”
郭敬明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从《小时代》开始我才渐渐地、有意识地往影视方面过渡,书里有很多写法,包括分场、人物、格局都是电影电视的格局。”这也就不难理解,有人评价郭敬明的作品为彻头彻尾的商品。
大数据带来的大挑战
从《富春山居图》到《小时代》可以看出,片方对市场细分和对观众直接需求的把握能力正在不断提升,这也正是这些影片在票房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正如张文伯所说:“所有获得消费者认可的产品都是好产品,即使它改变了原有的设计理念、分工模式甚至是生产制度。”这也正是张文伯口中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大贡献”,即越来越多的影片以讨好观众为唯一标准。
在笔者看来,最近关于《富春山居图》和《小时代》故事内容和传达价值观的讨论就是在表达这种担忧:越来越多的影片以讨好观众、获取票房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故事内容,不是艺术性。尤其是随着业内开始更多地讨论如何在影视产业使用“大数据”,更加深了这一担忧:影片越来越迎合市场需求,符合观众胃口,但是,谁又能为电影产业的未来负责?
在近期,大数据已经成为业界热议的话题。在业内人士看来,大数据分析正深入到电影的创作环节,这对整个影视创作行业,从剧本选择,导演、演员的选择,拍摄和后期制作乃至营销,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电影制作方来说,大数据分析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提供对市场的理性预期,用精准的量化数字预测出可能的投资回报率。
不久前盛大文学编剧公司在北京成立时,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在演讲中表示,编剧公司将依据“大数据”理由,以全新的模式来创作电视剧本。“《纸牌屋》案例对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未来我们的影视工业完全有可能走上这条路子。”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的官网上公布了今年6月(上旬)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立项公示的通知,《小时代》续集三部曲榜上有名,分别是《小时代:青木时代》、《小时代:锋银时代》和《小时代:鸣钻时代》,3部戏的导演都是郭敬明。虽然《小时代》引发了极大争议,然而在市场看来,随着大数据理念的应用,加之郭导对于观众需求把握能力的进一步熟练,未来续集将不差投资,更不差票房。
然而,对于国内电影市场来说,这一模式的成功,到底是喜是忧?(素淡)
上一篇:
评第二季"好声音":除了好声音还需新面孔
下一篇:
黄义达推出新专辑 自称要抛开偶像包袱做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