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食品频道> 头条资讯 > 正文

洋奶粉贵族身份宣告破碎 惠氏等紧急认错降价

来源:青岛早报 2013-07-05 10:33:39

资料图

    【商家说法】

    “价高则质优”蒙了消费者

    在青岛圣元相关负责人看来,进口奶粉的价格虚高,与国内奶粉消费市场的竞争失衡存在很大关系,缺乏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是进口奶粉价格难降的主要原因。

    “价格最终还是由市场供需来决定的,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进口奶粉价格太高,却都抢着买进口奶粉呢?这值得大家深思。”上述负责人表示,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打击之后,国民普遍对于国产奶粉存在不信任心理,甚至产生了“价高则质优”的盲目消费心理,“有的时候,一家进口奶粉涨价了,其他家也跟着涨,好像不涨价就不上档次、质量就没有保障似的。”该负责人表示,要真正压出进口奶粉的“价格水分”,就必须健全、发展国产奶粉产业,打造民族奶粉品牌,通过严格的质量监督体系,让国民重新树立对于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这才是根本之策。”

    核心提示

    这是一场实力并不均衡的“掰手腕”,面对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反垄断调查,惠氏、雅培、多美滋及贝因美等多家洋奶粉企业,相继发布降价或不涨价公告。昨日最新消息,国家发改委公开回应惠氏等洋奶粉主动调价,称对以上公司的积极配合给予肯定。至此,洋奶粉“高高在上”的贵族身份宣告破碎。记者从岛城部分商场获悉,“惠氏金装”昨日零售价格平均每罐下调了近20元,成为首先带头降价的洋奶粉品牌。

    惠氏认错紧急降价11%

    作为国家发改委的价格调控“利器”,反垄断调查一直是屡试不爽。而在本次政商博弈当中,洋奶粉企业所作出的表现,远区别于之前食用油企业遭遇同类调查时的 “理直气壮”。

    日前,国家发改委正式对合生元、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等五大洋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随后贝因美等其他几个奶粉企业也牵扯其中。面对国家发改委的强力介入,上述洋奶粉企业迅速做出了合作姿态,并主动下调旗下产品零售价格。

    惠氏成为首个公开认错的洋奶粉企业,宣布尽快对市场上现有的金装四维营养配方主要产品进行降价销售,平均降价幅度为11%,最高降价力度为20%;其次,2014年金装四维营养配方产品平均降价幅度为8%至10%。

    紧接着,多美滋和贝因美也表态将主动降价,但这两大奶粉企业并未公布具体降价方案,包括下调范围和下调时间等计划。

    就在昨日晚些时候,国际发改委公开表示,对于惠氏等公司在配合国家发改委反垄断调查后,做出的降价等整改措施给予肯定,并会在反垄断执法过程中记录在案。

    金装每罐下调了20元

    洋奶粉价格虚高,一直是被社会所诟病的顽疾,然而由于失衡的消费市场结构、不透明的价格形成机制、繁复的流通渠道加价,使得洋奶粉一直没有停止涨价的脚步。以惠氏为例,在2012年期间,就曾多次统一上调零售价格,而在此次的公开声明当中,惠氏也正式承认“在经营活动中存在涉嫌对经销商和零售商进行价格控制的做法”。

    另一个引起热议的则是洋奶粉价格的“内外有别”。在淘宝从事荷兰及新西兰奶粉代购的孙女士告诉记者,同样是900克包装的惠氏金装一阶段奶粉,在荷兰的商业网站上售价只有11.6欧元,折合人民币大约在90多块钱,而国内市场的同款奶粉,一罐的售价大约在250元至260元之间。而在原产国,洋奶粉的价格更是便宜,如荷兰的美素奶粉,在当地只卖10欧元左右,而运到中国变身“美素佳儿”售价就要200多元。英国的牛栏奶粉也是如此。

    此次针对洋奶粉的反垄断调查,对岛城的奶粉市场同样产生不小的影响。昨日记者在一家商场内看到,这里的惠氏启赋一段售价为398元,而在两三天之前该产品的零售价格还是418元。尽管销售人员否认调价与反垄断调查有关,但同时承认已经接到经销商通知,近期可能要全线降价。

    在记者的走访中,除惠氏之外,多美滋、贝因美及美赞臣等均未发现实际降价情况。

    终结奶粉寡头

    的暴利盛宴

    近日,包括雀巢、惠氏等洋奶粉品牌因涉嫌操纵价格而在中国面临反垄断调查。这则消息提醒人们,在某些洋奶粉品牌借垄断地位加剧扭曲市场之际,中国奶业急需实施釜底抽薪式的变革,方有望终结奶粉寡头的暴利盛宴。

    此前有调查报道说,为维持市场高价,某些涉案企业为控制市场价格,直接控制经销商定价,对不听从其指挥者施以罚款、扣除返利、停止供货等处罚。

    尽管最终调查结果尚未出炉,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涉案企业明显有意消减销售渠道之间、奶粉品牌商之间的竞争,以使其在华垄断地位固化,确保以较低投入维持超额利润。

    多年来,因市场需求旺盛、奶源垄断、市场竞争不充分、价格监管滞后等因素,中国市场实际上已沦为洋品牌攫取超额暴利的猎场。

    除境外同品牌奶粉价格普遍低于中国市场售价外,去年多家洋品牌在原料价格明显走低之际,公然逆市涨价,令人侧目。

    去年年初到5月中旬,全球乳品贸易网提供的全脂奶粉平均成交价格从每吨3554美元一路跌落至2546美元,而当年多个洋品牌在华涨价幅度却超10%。

    当前,洋品牌占中国婴幼儿奶粉高端市场份额超过80%,其产品在华售价动辄是国外的三、四倍,奶粉寡头的价格控制行为所催生的混乱局面,已殃及境外零售市场。

    受中外“价差”日益扩大影响,国人在境外抢购奶粉成风,近年来多国监管当局被迫出手,推出限购措施,维护本土市场秩序。

    考虑到洋品牌近年来充满默契的集体涨价,此次浮出水面的价格操纵背后,是否隐藏了品牌商间的非法价格联盟?如果有,其规模多大?历时多长?涉及案值几何?是否应当促其公开成本?是否涉及跨国执法?这些问题,值得监管者从严追究。

    此次反垄断行动,释放出中国监管者与国际接轨、强力执法的信号,应有利于纠正产业扭曲,发挥以儆效尤效果。

    应当看到,洋品牌在中国市场如入无人之境,根本上讲是中国缺乏足够强大的奶粉品牌,本土企业在奶源布局、品牌形象经营方面无力与之抗衡。

    反垄断执法目的终究在于让市场发挥作用,维护公平竞争环境,而不是保护落后产能。若纠偏成功,洋奶粉售价有望回落,国内品牌短期或将承受更大竞争压力。

    如果此次执法能够激发新一轮中外产业竞合,促使国内企业快速升级经营模式,重塑品牌形象,将有利于形成多元竞争局面,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奶粉寡头的霸盘生意。新华社

    记者调查洋奶粉加价之“旅”

    入关后层层加价 上市价步步登高

    【解读】

    “市场上明码标价三五百元的洋奶粉,其实际成本很可能只有一百多元甚至更低。”岛城一家奶粉企业负责人于经理告诉记者,洋奶粉从入关到上市,经过层层加价,其市场售价往往是实际进口成本的两三倍。

    “首先关税在进口奶粉的成本中占比并不大。”于经理介绍说,在去年12月,国家将特殊配方奶粉的进口关税从20%下调到了5%,但并未让进口奶粉的价格出现丝毫松动。而对于“配方升级”、“包装升级”之类的涨价托辞,于经理表示,也不能够成立,“按照正常的奶粉生产程序,乳清粉和全脂粉是最主要的生产原料,针对婴幼儿所添加的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其实际成本只占很小一部分,而且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配方是要经过严格测试的,不可能动不动就改动配方。”于经理介绍说。

    那进口奶粉价格虚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于经理将其归结为销售渠道的层层加价。“一罐奶粉从入关到上市,最少要经历四次大幅度加价。”于经理介绍说,首先是进口奶粉企业出厂时会加价10%—20%;接着在地区代理商处,再一次加价20%左右;随后分流至奶粉经销商,加价20%左右;最后奶粉进入妇婴店或大型商场,再次加价20%。经过几个环节加价,最终的上市零售价格要比进口成本最少翻倍。

    而细数进口奶粉的各项流通费用,条目更是多得惊人。“国内的商业流通体系建设还有待完善,各种流通渠道费用真是多如牛毛。”于经理举例说,进口奶粉除入关检测费、入关申报费、跨国物流费、保险费等,在流通领域要缴纳增值税、储运费、分装费、市场营销费、经销商运营费、渠道建设费、商场扣点等,“林林总总大约有上百个项目”。

-
相关链接

上一篇:二季度6批次食品不合格 万里江花生油中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