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记者19日采访了解到,此前教育部也下发通知,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就业招聘活动,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211高校等字样招聘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记者调查发现,今年的招聘中,依然有部分单位对应聘者不看能力,反而将“出身”当成第一条件。 单位设门槛求职受阻 记者19日在某部门官方网站查询招聘启事,发现部分招聘单位将毕业院校设为招聘门槛,只要不是“211高校”或“985高校”,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也有部分单位还特殊设置了几所高校,允许这几所高校的学生投简历。 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有一次我参加招聘会,对方只问我是不是211高校的,然后就把我打发了,关于专业和实践一点都没问。”今年大学毕业的小于告诉记者,中文毕业的她学习成绩不错,而且他所在学校的中文专业在山东都排在前列。“按专业水平排名,我们学校很靠前,但我们学校不是211,就得不到机会。” 同样,今年即将毕业的岛城某非211高校的小李也有着同样的经历,他今年2月份向一企业投了求职简历,但却迟迟没有收到回复,随后他就打电话咨询,结果被告知因为他的学校不是211,所以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就已经被“过滤”掉了。“这是公司的规定,我也没办法。”该公司的一工作人员说。 “招聘要求简直可笑” 记者在我省一家银行的招聘启事中看到,要求求职者须为211高校毕业生,此外还列出了8所高校,其毕业生也可投简历,但记者发现这些学校中并非都是财经类院校,甚至有以农业和中文类专业著称的。也就是说,以中文类和农业类专业专长的学校,其财经类虽然不强势,但因为这条规定,也获得了报名机会。“这种规定简直可笑,完全无法理解这种招聘规则是如何制定出来的。”难道除了这些高校以外,其他大学的毕业生就没水平了! 另一家重工企业的招聘启事则比较理性,以本科生为例,要求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取得毕业证、学位证,通过国家CET-4级考试、取得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但在最后却加了一个括号,里面写着“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虽然也追捧某些高校的毕业生,但好歹给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机会。 追捧名校或是为“门面” 记者曾采访过多场招聘会,绝大多数企业并未要求求职者的毕业院校,“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可以说都是着急招人的,一般不会提出这么苛刻的要求,而且青岛的211高校没几家,综合类招聘会很少会有这种情况。”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单位都希望招聘优秀人才,这样企业才会有发展,可一所名校的毕业生都是最有才的吗,这可未必,否则其他高校就不用办学了。 “企业只招名校学生并不奇怪,谁还不是为了面子,以此来进一步抬高身价!”一家专业组织招聘会的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曾经有单位在网站发布通知,只招聘某几所高校的毕业生,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列入目录的近10所高校,基本都是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名校”,不符合这个出身的求职者,根本就无法获得应聘机会。“一方面这些企业效益非常好,想去的人多,企业用这种方式过滤掉一批人,另一方面,也不排除自抬身价的目的,不可否认会招到高水平人才,但也让一大批高水平的人没了机会,这样太不公平。”这位负责人说,好单位、好职位从来不愁人报名,这也是此类企业腰杆硬的原因。 【专家分析】 隐性歧视难被消除 有毕业生告诉记者,毕业生数量那么多,好的企业往往是一群人在争几个岗位,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企业很难判断应聘者的才能,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设置招聘条件,限制应聘人数。“不可能你委屈了之后就有什么改变,收拾心情继续找其他工作可能更实际。社会就是这么残酷和现实,要怪就要怪自己当年没考上名校。”一名工作数年的朋友对记者说。 尽管教育部和国务院办公厅先后禁止就业歧视,但这种存在多年的现象很难快速消除,“很显然,以后的招聘启事里,不会再有非985、211工程高校毕业生不录的意思,但具体操作过程中就难说了。”岛城一所高校的辅导员王老师表示,筛简历的时候是招聘方说了算,谁也掌控不了,如果想真正消除对非211、985高校的歧视,应该从本质上来做,取消这种人为的高校区别,没有了人为划分,企业就只能按照各高校各专业的实力和毕业生水平来选人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