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头条 > 正文

中国青年报:爱心托起幸福青岛梦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03-28 08:47:42 字号:TT

    《中国青年报》2013年03月28日头版文章:

    草根平台释放凡人善举

    “网络绵力”汇成公益大爱 爱心托起幸福青岛梦

    3月24日,28岁的兰州小伙儿李海青第一次来到海滨城市青岛。尽管只待了两天,但他感触很深:“青岛,山美,水美,人更美!”

    走在青岛街头,李海青的直观感受是:向陌生人问路,当地人不仅热心,甚至恨不得把你带到目的地;坐公交车,看到老年人上车

,年轻人会很自觉地让座。

    这名热心公益活动的年轻人,对青岛的观察没有局限于这些表象。此前,在青岛做公益活动的朋友告诉他,青岛是一座“爱的圣城”。李海青对此充满好奇,于是慕名而来,“看看那里的公益氛围”。

    青岛是一座品牌之都。这里不仅有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等众多著名工业品牌,还培育出“微尘”、“红飘带”、“笑姐”等大批知名公益品牌。

    两天的青岛之行,李海青头脑中不断闪现“感动中国”给予青岛爱心群体“微尘”的颁奖词: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以“微尘”为代表的“城市良心”,根植于青岛大地,孕育出500多个公益团队和无数感人的故事;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又不断强化青岛的“城市良心”,温暖着这里的每个人,托起了青岛人追求幸福的梦想。

    搭建爱心平台

    兰州与青岛相隔千里,但一个叫“蒲公英”的公益组织将兰州小伙儿李海青与青岛连接了起来。“蒲公英”在青岛孕育,把公益爱心的种子吹向全国,在多地生根发芽。

    最先播种“蒲公英”的人,是在青岛生活了10多年的宿来正。这个来自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年轻人,总希望能为社会做点什么。

    2010年,他策划建起了“蒲公英”QQ群,传播“做你最擅长的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公益理念,吸收热心公益的网友加入。“蒲公英种子”很快吹向了四方,目前已覆盖40多座城市,成员上万名。

    “蒲公英”的第一次公益活动是帮扶甘肃的一家孤儿院。资助倡议发出后,第一批善款很快到位,团队用这笔钱给孤儿购买了棉衣和生活用品。

    渐渐地,“蒲公英”摸索出成型的公益项目——圆梦计划。他们从偏远地区收集到贫困学童的梦想,在展板上晒出这些梦想,让爱心市民认领,帮助学童圆梦,而每次圆梦卡一摆出来,总是很快就有市民前去认领。

    3年间,“蒲公英”组织实施了300多次公益活动,帮助8000多名孩子圆了梦,募集300多万元善款,其中青岛地区超过100万元。

    在青岛另一个公益组织——“笑姐”爱心助残团队负责人宋桂华看来,现在很多人都有做好事的想法,只是缺乏平台。

    2005年11月,这位和蔼可亲、满脸笑容的大姐发起成立了“笑姐”爱心助残团队。他们的帮扶对象是残疾人特困家庭,通过网络募集衣物,量体选衣,进村入户面对面送温暖。

    “我们团队门槛很低,目的是让中低收入者也有一个献爱心的地方。有衣服的捐衣服,没衣服的出把力,这都是献爱心。”走到哪,这位“笑姐”胸前都佩戴着一枚雷锋像,“父母常教育我,帮人就是帮自己。”

    第一次捐衣,“笑姐”没有储藏衣物的仓库。一个朋友知道后,马上腾出一处160多平方米的仓库,不再出租,而是免费提供给“笑姐”,“就算献爱心了”。

    “笑姐”下乡送衣服,每次招募45人左右,网上一发出招募信息,经常5分钟内就报满额了。“青岛人厚道、朴实,爱帮助人,这一点,在公益活动中体现得很明显。”宋桂华说。

    网络汇聚大爱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市南论坛版主孙东生认为,青岛人的厚道热情,见不得别人受难,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并不值得惊讶。但是,2008年5月18日那天,目睹青岛人近乎“泛滥的爱心与高涨的热情”,这名硬朗的山东汉子,不禁热泪盈眶。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孙东生联合几名熟悉的网友,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在青岛新闻网发帖组织募捐,第一个QQ群很快“爆满“,后来开到3个QQ群。

    “5月17日、18日,震后的第一个周末,我们在台东步行街组织现场募捐。那两天,有2000多人参与捐款,我们光在台东街就募集了15万元善款。整个新闻网,募集到80多万元。”孙东生回忆说。

    严格说来,与“蒲公英”、“笑姐”相比,孙东生所在的“网事如歌”爱心团队算不上一个组织。“我们特别松散,很多网友互相都没见过面,连个合影都没有。但如果我们碰到事,在网上一呼吁,大家就会伸把手,从虚拟网络走到现实中来。”

    2009年,得知一名叫“楚楚”的威海网友身患尿毒症,这个松散的网民组织再次伸出援手。他们联系了媒体呼吁,还上街组织“网暖楚楚”募捐活动,3天内筹得9万多元善款。

    先心病患儿小雪艳、“最小水饺工”小雨、“零钱哥”亮亮……被青岛网络温暖过的名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

    因为有公益的温度,青岛的网络始终充满温情。其间,孙东生和网友发起成立“网暖”爱心团队,2012年又设立“网事如歌爱心基金”。基金成立第一天,捐款就有11万元,其中第一笔善款就来自曾经受到救助的“楚楚”。她在淘宝上开了个网店维持透析费用,把攒下来的5000元捐给了爱心基金。

    在孙东生看来,“青岛是一座有大爱的城市。我们草根网民做公益,没有宏愿,只是尽点绵力。”而这种来自民间网络的绵力,汇聚起来就是大爱。

    2008年7月,汶川特大地震两个月后,青岛大学的两名教师自发组成心理援助服务队,对极重灾区的中小学师生进行专业心理抚慰。在服务队的影响下,数家青岛企业在灾区设立“奖助学(教)金”。50多个青岛爱心家庭加入服务队,并与50余名北川孩子建立了长久结对资助关系。

    因为有大爱,青岛也收获颇多。

    2006年9月,断臂女童彭真真从外地来青岛401医院做接臂手术,女童家人的哭声惊动了岛城,随即引发一场捐款活动。爱心汇聚,真真得救。事后,为表达感激,彭真真改名“彭青岛”。

    支撑起城市的精气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在享受物质高增长的同时,在精神道德领域却遭遇了诚信缺失、公德失范等问题。面对这种反差,青岛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与身边的朋友聚会时,有人抱怨世风日下。孙东生对此的态度是,“与其天天抱怨,不如做点实事”。

    “网事如歌”团队筹集的善款,全部捐给了红十字会,“我也知道郭美美事件,但不能因为这些,我们就不再伸手做好事。我们需要做好监督,而不是无动于衷,那样的话,社会只会越来越冷漠。”

    自从成为一粒“蒲公英种子”,青岛姑娘李娜几乎变了一个人。过去,她是同事眼中的“赚钱工具”,每天疲于奔命地做业务。现在,她愿意放弃一些业绩,抽出时间做公益。“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后,我很庆幸自己接触了公益。在物质与精神的岔路口,我及时转向,没有在追求物质的路上一奔到底。”33岁的李娜形容现在的生活“一切都刚刚好”。

    “笑姐”宋桂华认为,做公益要量力而行,不要把公益变成负担。在“笑姐”团队中,有些成员因为生活发生变化,时间精力不允许,会退出两三年,但生活压力缓解后,又会重回公益队伍。

    在“笑姐”团队的100多名核心成员中,80后、90后年轻人占了一大半。很多年轻人告诉宋桂华,平时工作竞争很激烈,压力满身,做公益反而能释放压力,“这是睡觉、逛街不能比的”。

    谈及家乡的“好人现象”,“青岛土著”孙东生自豪地告诉记者:“青岛,是一座有无私大爱的城市。微尘,就代表了这座城市的良心。我们要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这座城市才会有梦,这种城市的人才会幸福。”

    谈及过往,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舍身救人的来青务工青年魏青刚表示:“是青岛成就了我,那是一个随处都能遇到好人的城市,那里的好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曾经感动整个中国的“微尘”,代表了青岛这座城市的精气神。它既是“青岛好人”的象征,又是一种道德基因。有了这个基因,这座城市才会安宁,这座城市的人才能安心做梦、踏实追梦。

    正如断臂女童“彭青岛”家乡媒体的评论所言:青岛,作为一个在经济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城市,比起你蒸蒸日上的经济面容,我们更爱你真诚、善良的城市心态。(丁先明 何利权)

    《中国青年报》2013年03月28日头版评论:

    “中国梦”离不开公益心本报记者

    采访青岛公益团队的过程,是收获感动、净化心灵的过程。来青岛工作近半年,这种感动时时闪现。

    当下,有人抱怨世风日下、人心冷漠,缺乏做好事的环境。事实上,环境正是由我们每个人所构成的。正如“蒲公英”创始人宿来正的“一缸水”理论:“社会是一缸水,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其中的鱼。这缸水变浑了,哪条鱼都不舒服。要用实际行动多净化水,少污染水,才能得到健康的生活环境。”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不能只是抱怨,只当围观者、评论者,而要做行动者。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诚信、友善、敬业、爱国,大家都释放正能量,社会就会充满阳光。

    公益没有门槛,更没有高低之分。只要有一颗公益的心,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哪怕只是帮忙出把汗。

    公益也不只是付出,还会有收获。就像“蒲公英”成员李娜所说的,做公益不仅是一种奉献,更是一种修身的方式。当在追求物欲中难以自拔,遭遇永远跑不到头的痛苦时,如果把注意力从专注于物质调整到精神家园,让心找到落脚点,这就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内心安宁,才能夜夜好梦,进而去追梦。

    每一代青年,都有属于自己的困惑,工作、生活压力缠身,现在尤甚。所以,很多年轻人重竞争、轻谦让,充满焦虑。“事实上,让了以后,得到的会更多。不求回报,反而收获更大。”宿来正的这番话,不做公益,很难体会。

    值得欣喜的是,在青岛公益团队中,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在追求幸福生活、实践个人梦想的过程中,并非只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愈加重视精神富有。在获评2012年度“感动青岛”的10佳人物中,80后、90后占了7个。青岛的年轻人,渐渐挑起了守望社会精神家园的大梁。

    “中国梦”既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梦,也是人民幸福的梦。幸福离不开物质基础,这需要每个人去创造。幸福同样离不开精神富足,同样需要每个人的努力。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公益心。(丁先明)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