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维权频道> 青岛维权新闻 > 正文

进口豪车用致癌沥青阻尼片 低成本致异味横生

来源:法治周末 2013-03-27 08:28:53

进口豪车用致癌沥青阻尼片 低成本致异味横生

    “车我可以换,身体怎么办?”“买好车就是为了好的享受,想不到享受的反而是‘毒气’!”“为什么原装进口车就没有异味?同样是奔驰,国内国外差别这么大……”

    上述激烈的讨论来自一个名为“奔驰C系异味问题维权”的QQ群,群里聚集了众多无法忍受车内异味而选择维权的车主。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得到豪车厂商的有效回应。

    直到今年3月,终于有媒体将他们的苦恼公之于众,指出“部分奔驰、宝马等豪车车内存在污染,并进一步质疑,奔驰C级、E级、宝马3系、5系、奥迪A6、Q5等样品的阻尼片中均含有70号沥青成分,可能释放有毒有害气体。”至此,这个群里的维权车主才有机会揭露出隐藏在豪车面具下的“毒瘤”——致癌的沥青阻尼片。

    对此,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日前已正式对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和一汽奥迪相关车型使用含有致癌物质沥青材料车用阻尼片一事,展开调查。

    然而调查的同时,消费者的苦恼却仍未得到解决。

    低成本或致异味横生

    对于不少豪车车主来说,价值数十万元的世界著名轿车品牌的主力车型,获得安全与享受应该不在话下。然而,众多车主得到的却是无法忍受的车内污染。一开始,个别车主仅以为是因为新车异味、空调排风不畅所致。但当车主们开始相互抱怨的时候,才发现这并非仅是一个人的遭遇。

    法治周末记者从维权车主群里了解到,自2012年10月开始,受豪车异味问题所困车主越来越多,其中以奔驰C级轿车问题最为明显,C200、C230、C280、C180与C300等型号无一幸免。其受困车主遍布广东、浙江、云南、福建等全国多个省市。

    北京车主吴先生就是维权团队中的一员。他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自2009年8月购买奔驰C200后,就一直感觉车内有股难闻的味道。刚开始还没怎么注意,以为可以通过通风、放炭包之类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屡次尝试无效后,上网搜索才发现,2009年同一批次的C系轿车普遍车内异味大,但来源尚不清楚。

    为了找到问题的根源,吴先生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车内甲醛严重超标。而让人感到恶心的气味来源也终于浮出水面——汽车生产企业使用的隔音地毯。此类隔音地毯中有一种被称为阻尼片的东西,贴在车体钢板壁上可以起到减震降噪的作用。目前所有同型号小轿车里都有安装,奔驰、宝马也不例外。

    检测机构告诉吴先生,如果车上的阻尼片有臭味,就很有可能是沥青做的。而在此前不同型号车主送检的结果中显示,奔驰C级、E级,宝马3系、5系,奥迪A6、Q5均含有70号沥青成分。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早在1976年就将煤焦油沥青列为一类致癌物质。

    然而之后的遭遇却更让车主们感到愤怒。面对众多遇到类似问题的车主,汽车厂商与4S店却都拒绝为所有车主解决问题。异味得不到解决的车主,结果往往是自费2至3万元更换地毯,或者是被告知要在拆除地毯、提供零部件号后,再做进一步判断。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这次媒体曝光异味问题并不是车主们首次求助于媒体进行维权。早在2012年9月,就有包括吴先生在内的300名车主投诉奔驰车内甲醛超标4倍。维权车主数至今仍在不断增加。之所以阻尼片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还是跟制造商追求低廉的成本有关。

    一位不愿具名的汽配店经理对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以普通三厢轿车为例,两毫米厚的阻尼片大概需用3个平方米的材料。若是沥青阻尼片,成本最多50元到70元左右。而如果用树脂、橡胶(22760,-215.00,-0.94%)等环保材料,每辆车光成本就得增加150元到200元。而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汽车零部件和辅助材料的相关国家标准,所以各大汽车厂商纷纷选择节约成本。

    记者粗略计算,2012年全年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和一汽奥迪三大品牌的轿车销售总量约65万辆,仅使用沥青阻尼片一项,一年即可产生9700万元至1.3亿元的利润。

    厂商回应难信服

    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3月19日晚,奔驰(中国)对媒体发出声明。记者从声明中看到,奔驰声称在中国生产的奔驰汽车和其他国家生产的是同样的质量,而且采用的是同样的进口阻尼片,符合奔驰的全球质量标准。但声明中并没有提及其阻尼片的材质到底是什么,对人的身体有无伤害。

    对此,法治周末记者拨打奔驰(中国)客服热线以求答案。发现其甚至还专门开通了“异味咨询”的语音菜单。但客服代表只是重申奔驰官方对报道“高度重视”,目前仍在处理中,还没有确认的方案可公布。

    面对模棱两可的处理答案,法治周末记者再次以消费者身份咨询了北京一家奔驰4S店销售人员。该人员听闻国产C系奔驰车内存在异味时,显得并不惊讶,反而见怪不怪地告诉记者:“国产车的确比进口车异味大不少。这跟供应商用的材质有关。因为北京总装车上,有12%的零件是来自国内的。最主要的味道就在附件上。但是你如果将车开一万公里左右,(车里)基本上就没有味道了。”

    这一点,与奔驰公司声明的阻尼片源自进口似乎相互矛盾。

    该销售人员还透露,奔驰车阻尼片的生产厂家乃是位于北京顺义的北京嘉城兴业工贸有限公司,并非原装进口。而之前也有媒体进行过调查,结果正如该人员所说。

    为此,法治周末记者致电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但其媒体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始终无法接通。

    无独有偶,奔驰的老对手宝马这一次倒是跟奔驰的回应如出一辙。

    一位宝马车主谢先生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他也曾因车内异味严重向北京宝马4S店维权。但最开始,宝马4S店认定谢先生的宝马车内异味问题是由于车主的使用习惯不当造成,并要求车主自掏腰包查找原因。然而在进行了包括空调管道、座椅等在内的一系列清洁后,宝马车的异味并未消除。之后4S店称其“做不了主”,而宝马总部给其唯一的回答却依然是“没问题”。而从头到尾,谢先生只得自己在4S店做清洗、除味,总共花费十几万元。

    对此,宝马(中国)的客服代表告知法治周末记者,客户中心已经第一时间向宝马反馈,但宝马官方对调查结果“还在审核中”,要求消费者耐心等待方案公布。

    三大“异味”豪车品牌中,只有奥迪客服代表明确表示,经自查其国产奥迪车型和奥迪全球范围的车型一样都是使用改性石油沥青,不是央视报道提到的煤焦油沥青。此外,对中国和德国生产的奥迪中的改性石油沥青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甲醛、苯等多个指标“都是合格的”。

    但汽车工程师周光亚认为,在一辆由两万多个零部件组成的汽车上,阻尼片不过是一种连零配件都称不上的汽车辅助材料。仅仅为了降低成本,厂家就选用可能对车内空气造成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健康的危险原材料。更令人担忧的是,对于车里其他同样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材料目前还无法一一检测,阻尼片的沥青成分是不是车内有害气体的唯一来源、车里是否还存在其他污染源,目前仍无法定论。

    抱团维权前路崎岖

    面对经久不散的异味,车主们最终选择了抱团维权的道路。然而这条路并非坦途。

    记者了解到,维权群内的车主一般只能通过两个渠道进行投诉:找购车4S店寻求赔偿以及拨打北京奔驰公司的400电话。然而这两种方式都收效甚微。

    法治周末记者通过对群里全国各地维权车主的相关信息材料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的车主数十次拨打400客服电话,仍然得不到有效反馈。而另一些车主与4S店沟通近10次也同样没有结果。在他们提供的车体问题处理现状中记者发现,4S店和汽车公司往往互相推诿,对于车主反映的车内气味严重的问题基本不予解决,最多只是更换地毯,进行空调的清洗或其他服务。

    “所谓的其他服务其实就是将车辆的四门打开,把车辆放在阳光下暴晒通风,再做汽车桑拿或光触媒除味。但这些方法都不能根治异味,反而要车主自己支付维修费用。”来自北京的陈姓车主对法治周末记者透露。他的座驾奔驰C200同样购买于2009年年底,但3年来,多次的清洁保养都没有减轻车内的异味,他只能与4S店不断地维权交涉。

    不过陈先生已经算是幸运了。或许是迫于舆论的压力,4S店最终将那种类似发泡海绵质地的阻尼片进行了更换,改为进口阻尼片。但陈先生必须与北京奔驰签订保密协议,以免走漏风声。

    而当更多的车主想获得相同赔偿时,奔驰4S店销售人员表示,最近才得知可能是阻尼片存在问题,但厂方暂时还没有给出详细的处理方案,出现问题的用户不排除是自身使用不当,暂时只能先登记,等待进一步处理。

    这已经不是汽车厂商第一次用如此语气面对消费者。在以往多次重大的汽车消费纠纷问题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双方在责任认定上产生了重大分歧。“除非你能证明这是车子自身存在质量问题,否则我们不承担责任。”无论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自燃,还是气囊无故弹出等问题,经销商和厂家都习惯于用这样的话来逃避责任。

    对此,汽车行业评论员张志勇认为,按照相关规定,由于汽车本身质量问题引起的故障,厂商承担相应责任;由于车主使用不当造成的故障,厂商概不负责。尽管这样的规定,本身并没有不合理之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产生了不小的问题。一旦发生故障,究竟是车子本身质量问题还是车主使用不当造成的?如果不把这个争议焦点弄明白,后续的解决方案就根本无从谈起。

    而作为弱势一方的消费者,要想证明汽车本身存在缺陷,就必须通过质量鉴定。然而我国本身缺乏有官方背景的鉴定中心,而鉴定费用也普遍偏高。据维权车主透露,做一次汽车质量鉴定的费用最低也要6000元,最高的要6万元,这对车主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就算车主获得检测报告,汽车生产厂家对许多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的检测报告也并不认可,能被认可的国家权威检测机构又通常不接受消费者个人送检。因此,尽管豪车异味出现的频率居高不下,但真正通过质量鉴定来维权的消费者却屈指可数。

    举证机制亟待改善

    事实上,车内空气质量问题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面对日趋明显的车内污染,人们往往把希望寄托在“越贵就更好”的豪车身上。然而“德系豪车三强”此次无一幸免,无疑给了消费者盲目信赖豪车的心理一记重拳。

    在日系车逐步势微之后,德系豪车已经成为中国豪车市场的主角。2012年宝马、奔驰等三巨头在华销售超过92万辆,中国市场是宝马等的全球第一大单一市场,奔驰的第三大单一市场。然而,此次豪车异味事件的爆发,却让德系豪车三巨头背负巨大压力,或将成为未来改变中国豪车市场格局的导火索。

    “在豪车异味事件的背景下,消费者信心也可能会逐步流失。在2014年或2015年,其他豪车品牌有可能具备冲击三巨头的实力,从而完成一波逆袭。”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在可能完成逆袭的品牌中,以红旗为首的国内自主品牌无疑是最大的获益者。由于政府公务车采购标准的改革,众多国产品牌获得了新的生机。而原本大量豪华公务车消费直接造就奥迪等豪车在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将不复存在。

    张志勇告诉记者,早期的公务车配备标准规定要采购国产车为主,当时高级轿车国产车型只有奥迪A6。这使得奥迪A6在公务车市场有了良好的业绩,从而大大带动了奥迪在私人市场的销售业绩。同样受益的还有奔驰和宝马。

    然而公务车采购的改革,逐渐改变了中国豪车市场格局,致使德系三强不得不更加注重私人市场。而近年来中国消费者购买力的增强,也使得被“豪车”光环所笼罩的德系三强大受青睐。在市场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间彼此的价格战争愈演愈烈,想方设法节约成本而不顾消费者感受,最终被异味事件打破“质量金身”。这对德系豪车三强自身的品牌将带来难以痊愈的伤害。而在事件爆发之后,各大豪车品牌对自身产品质量的应对措施也并没有获得消费者认可,而是一味地推诿与强辩,对未来的潜在豪车消费人群的购买选择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3月21日,北京、上海、广州消协等20个维权单位,联合向三大品牌提出维权声明,要求汽车生产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在赚取丰厚利润的同时,不应该“区别对待”中国消费者,更不能对中国消费者尤其是消费者群体提出的诉求,采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的态度。即使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某些有害物质的使用,企业也应保证它的产品质量是安全的,而不应该拿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或标准缺失作为推卸自身责任的理由。

    而从事汽车维权业务的律师冒晓光则对记者表示,更应该令我们反省的是,我国的汽车市场不仅“三包”新规至今迟迟未能出台,而且在产品质量纠纷上还实施“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处于弱势的消费者进行质量鉴定,也就是法律上说的举证,使得消费者在困难的举证责任面前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而汽车厂家和经销商更是抱着侥幸心理,在产品质量上得过且过。对此,有专家呼吁,汽车行业应该引入举证责任倒置模式,由汽车厂商承担质量鉴定义务,才可能有助于更好地解决目前豪车异味纠纷问题,抑制汽车市场类似事件的发生。(记者 李飞)

-

投诉电话:0532-82870000

-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三光云彩玻璃饭盒暗藏杀机 冒充耐热屡屡炸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