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外海域发现部分古代瓷器碎片;赤岛附近海域发现部分明朝末年的瓷器碎片;声纳探测大公岛海域有凸起,有可能是一战时期沉没的奥地利军舰……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第四期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培训结束,同时意味着他们在青岛的考古暂告一段落,从考古结果看,青岛的水下古代瓷器碎片较多,大公岛海域是否有古沉船需要进一步探测考察。
重点调查赤岛区域8月下旬,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织培训班学员与青岛的考古专家们一起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沿海水下考古调查,国家文物局专门补助经费60万元,力争基本摸清青岛沿海水下历史文化遗产的遗存及其分布状况。
9月中上旬,专家培训班在琅琊台外海域发现部分古代瓷器碎片。随后,考古人员转战崂山海域,依据近几年在赤岛附近海域发现瓷器碎片的线索,将赤岛列为重点调查区域,采用旁测声纳等先进设备,对附近海域做一系列调查,累计潜水作业时间4000分钟,调查海域面积达10000平方米。通过调查,考古人员在赤岛附近海域发现部分明朝末年的瓷器碎片。
是否有沉船需再考察中央电视台曾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巡洋舰“伊丽莎白皇后号”在青岛海域沉没。据中国海军调查,它应该沉没于大公岛附近海域。依据这条线索,考古人员在大公岛海域通过声纳探测,发现水面下有凸起,这证明水面下有物品,可能是一些简单的瓷器碎片,但也有可能是当年的奥地利沉船或者其它沉船。考古专家将把考察到的情况上报,以确定是否开展下一步的考察。
据青岛文史爱好者王栋介绍,1914年8月23日,日本政府对德国宣战,日本的目标之一就是青岛,奥地利军队作为德国的同盟军,在远东地区协助德军作战。战争期间,“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为了支援德军陆上炮台的火力,将舰上多门大炮等武器拆下,分别安装于德军中央堡垒后侧的仲家洼西侧高地位(今海信立交桥北)及大鲍岛山(今观象山)。
沉没地点还存在争论1914年11月2日,为阻塞青岛港口的主航道,阻止日本舰船进入,“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打开通海阀自沉于青岛。
目前,关于“伊丽莎白皇后号”的沉没地点还存在争论,王栋告诉记者,他和一些文史学家都认为应该沉在团岛和黄岛之间的主航道水域,因为沉在大公岛起不到阻塞行道、阻止敌舰进入青岛港的目的。
伊丽莎白皇后号1890年9月,奥地利“凯瑟林·伊丽莎白皇后号”装甲巡洋舰建成下水,这是以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妻子(茜茜公主)的名字命名的,当时它是一艘十分先进的军舰。
1892年后,“伊丽莎白皇后号”主要任务是保护奥地利在世界各国的商业利益及从事外事活动等。
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 “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加入进西方列强的东征行列中。
1913年8月19日,“伊丽莎白皇后号”巡洋舰再次远航来到中国,作为奥地利在远东海军力量的象征长期驻扎在天津大沽口外海。
青岛曾发现明代一沉船
据了解,有考古发现证明,青岛沿海保留了大量的沉船遗址及海港遗存。秦始皇和汉武帝曾多次来青巡海,并开辟和发展了通往日本的海上航线。唐宋时期,胶州板桥镇(现在的胶州市临近胶州湾地区)成为北方通高丽的重要港口。明清时期,青岛沿海港湾更是发展成为当时区域性的海上贸易中心,因此专家推测青岛海域可能有古代沉船,里面可能保留着大批文物,尤其是瓷器,因为瓷器一直是我国古代主要的出口商品。
1979年,青岛市博物馆曾在胶南琅琊台海域附近打捞出部分明代青花瓷器。 2002年9月10日到24日,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组成国家水下考古队,重点对薛家岛海域宋金海战遗址和琅琊台海域明代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考古调查。最终在位于鸭岛最南面的一处暗礁以东发现了明代沉船,沉船的凝结物主要由铁锅等铁质器物组成,其中夹杂有成摞的青花瓷器,初步确定出于明代民窑。
船上的瓷器和石锚共同证明,该船是一条造于长江以南的商船,反映出当时南北民间贸易往来已相当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