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上电影了!”今年大年初一,济宁金乡县鸡黍镇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投影仪正在播放微电影《我的村庄我的家》,村民们边看便兴奋地议论着。该剧的编剧、导演是村里走出去的一名大学生——青岛农业大学传媒学院传播系09级学生张闯闯。
半年完成首映很轰动
“我的家乡在济宁一个小山村,行路难、排水难、用电难一直是村里的三大难题。”张闯闯说,村庄靠近河道,没有排水设施,到雨季,雨水排不出去,加上村里全是土路,每逢暑假回家,都免不了穿梭泥泞路。更要命的是,因电力设施不完善,一遇到用电高峰,村民家里的电器就成了摆设。
去年暑假,当他再次回到家乡,记忆中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路,新开的排水沟,还有村民踊跃建设电力设施的场面。看到这一切,张闯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用手中的摄像机拍下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他决定给家乡制作一部纪录片。
张闯闯是一名摄影、摄像爱好者,平时经常用相机、摄像机记录校园的生活点滴,但制作一部纪录片,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去年8月,在3名校友加盟后,摄制小组成立。剧本台词、电影录制、人物采访……张闯闯很快忙活起来,去年年底他的纪录片《我的村庄我的家》终于制作完成,片长半小时。
“大年初一,纪录片在村里首映,全村老少都去看了。”张闯闯说,他向学校借了投影仪,在村委的墙上播放了这部微电影,影片讲述的是村民靠自己的双手,一步步走出困境的故事。看到昔日的场景和如今的画面,欣赏着自己劳动的场面,村民们沸腾了。后来,当地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
“工作室”里高手不少
“其实,我早就有自己创作微电影的想法,但一直苦于没有技术指导和设备支持。”张闯闯说,直到去年年初,他加入了学校的“微电影工作室”,这一切才成为现实。“工作室最早的雏形是学生自发的兴趣小组。”辅导老师邢祥虎说,2003年,传媒学院成立之初,几个喜欢影视创作的学生成立首个影视创作兴趣小组,没想到,第一步成型的作品《金簪记》就大获成功。影片只有短短10分钟,讲述的是一个女学生丢失发卡,一个男生捡到后为寻找失主费尽周折,从而引发的系列幽默故事,该片获得省级大奖。
在此影响下,学生的创作热情逐渐高涨,兴趣小组越来越多,到2005年学校开始出现“团队式”制作的工作室。“对于一些有创意的团队,学校开始针对性地支持,专门安排辅导老师,提供办公地点和创作设备。”邢祥虎说,这时候,一些工作室陆续在学校形成。期间,陆续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也多次获得大奖。2011年12月,省级部门授予的 “微电影工作室”正式在该校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