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元宵糖球会上,日客流量均在20万人,1300多个参展商贩赚得盆满钵满。在喧嚣热闹的场景中,那些或集中或散落的老手艺人同样品尝着“财源滚滚来”的快乐。
据组委会不完全统计,在萝卜元宵糖球会文化街主会场,来自北京、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的40多名老手艺人及摊子穿梭在人流中。在海云庵主会场,除了统一安排的民间工艺展销街外,散布在各个街道上的“老手艺摊”更是翻了番。
草编艺人:既赚钱,又逛了名胜
“俗话说,‘荒年不饿手艺人’,这两年,还真灵验了!”来自河南商丘的草编艺人张庆福今年60岁,他从皱巴巴的口袋里抽出纸卷烟,慢悠悠地拈了拈,说出这样的感叹。
别看张庆福慢悠悠,他背后却是春节后5个民俗节会排着队等着他“赶”。“初三就出门啦,前两天刚从济南大明湖庙会赶到青岛,萝卜会结束就去糖球会,下一个据点是潍坊,还有两个南方的节会在排着……”张庆福能用毛竹叶编织出数十种动物,完工一个只需三五分钟。
“青蛙、龙、蛇、蚱蜢、蜻蜓……你随便点,我基本可以编出来。一个10元,呵呵,一天能卖100多个。”张庆福这次来青岛有些“失算”:三年前,他就慕萝卜会、糖球会之名而来。“今年萝卜会人更多,我带了200多棵毛竹叶,4天的萝卜会基本用完了,该去买一些,或者让家人送过来……还有糖球会呢,那里的场地大,游客更多!”
张庆福一辈子种地为生,他感叹,40岁时闲来无事学的一门草编手艺竟让自己在年老时有了生活奔头和乐趣。“这手艺让我这个农民从土坷垃里‘钻’出来,一边忙着赶会赚钱,一边逛逛名胜古迹。”非农忙季节,张庆福游遍了大江南北。他笑言:“这个手艺也是一张‘门票’。”
吹糖艺人: 正月里来“花开两朵”
“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在萝卜元宵糖球会上川流不息的人流中,孔德鹏喊了一嗓子,然后咳了咳,埋头吹起他的糖人:用小铲取一点儿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扯、捏,然后用嘴衔着,吹起泡后又迅速放到木模内,再用力一吹,静止一会儿,再用苇秆沾点糖稀贴在糖人上,两三分钟,一只“愤怒的小鸟”便大功告成。
“吹糖人是旧时北京的一个行业,北京话称‘吹糖人儿’。据说,刘伯温是这一民间艺术的祖师爷。”孔德鹏是个25岁的小伙子,原籍山东德州,现与父亲常年在王府井小吃街“安营扎寨”,靠着刘伯温传下来的吹糖手艺谋生计,还得了个北京民间艺人协会会员的名分。
去年,孔德鹏慕名来到萝卜会和糖球会,并赚得腰包鼓鼓。“‘吹糖人儿’虽然是小本生意,在这样热闹的庙会上,一天赚个上千元不是难事儿。”孔德鹏今年就与父亲合计:正月里“花开两朵”——老孔镇守北京,小孔出击青岛。
只看那小孔提着简易的挑子在萝卜会上,哪里人流大就扎哪儿,他提的挑子下面是一个带架子的长方形柜子,柜子的下面放置一个半圆形的开口木圆笼子,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
孔德鹏虽然从小学就开始学习“吹糖人儿”,但对爷爷、父亲的这一“看家本事”还是多少有些瞧不上眼儿。“最近几年,我改变了看法。”他嘿嘿笑着,“我们在王府井小吃街的摊位是固定的,也是免费的,政府兜底支持。现在,从事老手艺的可不都是白发苍苍,年轻人多了不少……”
糖画艺人: “阵地战”结合“游击战”
40多分钟,张国武甚至抽不出空抬抬头、伸伸脖子,透口气儿。
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小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缓缓流出,迅疾手往上一提拉成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画”在了大理石板上,再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出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完成了——在萝卜元宵糖球会上,29岁的张国武重复着上述动作,但累并快乐着。
张国武出马萝卜元宵糖球会,算是“游击战”了,平日里,他主要在劈柴院“扎根儿”。“从4月底开始,劈柴院热闹起来,我的生意也跟着热乎起来,这种热乎劲儿能持续到‘十一’黄金周。到了冬季,那就‘凉菜’了。”9年前,张国武偶遇一位糖画老师,用一个星期学会了这门手艺,“喜欢这种手艺的乐趣,学时并没有当饭吃的念想,偶尔兼职画糖画,也就是‘玩’。在青岛也是做其他的行业谋生。前年,我感觉到这门手艺有市场温度了,因此,决定改行专做糖画。”
张国武对青岛的老手艺市场充满期待:“老手艺的确能唤起一些人尘封的记忆,也有怀旧的情绪埋在里面。但是,我们要清楚认识到,老手艺的客户群可不是本地人,而是游客。青岛是旅游城市,我相信用这门手艺可以在青岛闯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