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秦刚谈公共外交(“外交·大家谈”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来到“外交·大家谈”。今天做客中新网直播间的是外交部发言人、新闻司司长秦刚。今天我们将就如何“推进公共外交,加强沟通理解”的主题跟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各位网友踊跃发言,多多提问。首先欢迎秦司长的到来首先给网友拜个晚年,祝大家蛇年吉祥、万事如意。
秦刚:感谢中新网给我提供与网友交流的机会。我们现在开始吧。
主持人:首先请秦司长为各位网友介绍一下,外交部新闻司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秦刚:外交部新闻司的主要职责是发布中国重要外交活动信息,阐述中国对外政策工作,承担国家重要外事活动的相关新闻工作,收集分析重要信息,处理在华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的有关事务,组织开展公共外交,包括指导我国的驻外外交机构的新闻和公共外交工作。
秦刚:打个比喻,外交部新闻司是中国外交的眼睛、耳朵和嘴巴。我们要做好“瞭望哨”,跟踪观察国际大势、世界要事。我们也要做好“拾音器”,收集各种与中国有关、中国需要关注的信息,倾听各界的意见。我们更要做好“传声筒”,向世界传递出中国政府的声音。
主持人:近几年“公共外交”这个词很热,在中国可谓是“风生水起”。但有些网友还不是很清楚,究竟什么是“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是否等同于“民间外交”?
秦刚:公共外交作为对传统外交的继承和发展,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各界普遍参与,借助传播和交流等手段,向国外公众介绍本国国情和政策理念,向国内公众介绍本国外交方针政策以及相关举措,旨在获取国内外公众的理解、认同和支持,争取民心民意,树立国家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维护和促进国家根本利益。
秦刚:什么是民间外交?一般认为,民间外交是民间组织、团体或个人在国际上广泛交友,向世界各国人民传递友谊、表达善意。
秦刚: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在概念上有交叉,也有区别。我个人认为,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公共外交是由政府主导的外交形式,政府是主要行为体之一,民间外交的主体是非政府行为体;二是公共外交的对象既有国外公众,也有国内公众,民间外交的对象则仅是国外公众。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间外交配合官方外交,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中美建交前的乒乓外交,“小球推动大球”,就是民间外交的一个经典案例。公共外交比民间外交的主体、对象更多元,内涵更丰富,但在目标、途径和方式上都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
主持人:有位网友问,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有什么作用?
秦刚:刚刚我已经讲了公共外交的概念、目的,特别是在当前我们国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开展公共外交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大有可为。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两个百年”的目标,我们中国人都很振奋。但是也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要实现这些目标,不仅要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也要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现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地提高,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中国现在发展起来了,那么国际社会更加重视中国,重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同中国加强合作交流,借鉴中国发展的经验,国际上对中国客观、理性、积极的声音在不断地增多。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由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意识形态不同国之间还存在着不同,国际上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不了解还广泛存在。一些人还是抱着冷战的思维,对中国的发展感到不适应,心里不舒服,所以要千方百计地来散布各种关于中国的论调。
在当前的负面论调里面,一类是“中国责任论”,他们光看到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所以他们在看待中国、考虑问题和与中国打交道的时候,先入为主的印象就是中国“第二”了,中国应该发挥更大作用,应该出更多的钱。我在出席国际会议时能够感觉到,一方面人家重视我们,一方面又对我们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另一类,就是“中国威胁论”,他们不相信中国发展了,会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他们只看到了历史上有些大国、强国崛起时,走过的对外扩张、侵略,甚至战争的道路,他们用这种模式来套中国的发展道路,认为中国“国强必霸”。
第三种论调,那就是“中国崩溃论”,一些人出于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还是怀有敌意,不希望看到中国顺顺当当的发展,千方百计给我们使绊子,唱衰中国,惟恐中国不乱。
从国内来讲,随着我们国家实力的上升,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更广泛的进行对外交往,参与国际事务,一些国内民众对我们国情、实力和国际地位,以及我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缺乏客观的、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遇事一味示强。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处理好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就是要解决相互认知的问题。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他谦虚、谦和、有礼貌,当然会受欢迎。如果有的人骄傲、骄横、不文明,那这样的人在哪个环境下都不会受欢迎。如果我们办公室里有一个同事,他突然之间有了钱,穿的都是名牌,举止非常张扬,别人会怎么看待他?用什么方式和他相处呢?所以说这种认知、印象非常重要。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印象,也就决定了我们之间怎么打交道。人与人如此,国家之间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大力增进中国和外部世界相互了解和认知,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我们只有通过增进交流理解,才能够促进中外之间正确的认知,从而促进中外之间良性的互动,也就是处理好了我们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样的话,我们在发展的进程中就会有更多支持,更多合作,更多机遇,从而减少误解、摩擦和阻力,我们的发展就会更加顺畅,我们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就有可能得到维护和延长。党的十八大提出,我们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这是我们党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
主持人:近年来,包括外交部在内的各部门、各地方都在开展公共外交。外交部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秦刚:近年来,外交部在公共外交方面主要做了五项工作:
一是围绕我领导人出访和出席重要国际会议,精心策划公共外交活动,深化友谊,增信释疑,展现国家良好形象。比如2009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坦桑尼亚期间,出席中国承建的坦桑国家体育场竣工仪式时,与600多名坦桑民众亲切交流。2012年,习近平副主席在访问美国期间,到20多年前他曾探访过的美国普通农家做客。上述活动都产生了非常好的公共外交效果。
二是围绕党的十八大、“两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开展公共外交,深入阐释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政策主张。我们在活动期间设立的新闻中心,成为许多外国媒体的重要信息源和“蹲守据点”,常常是门庭若市。
三是加强与媒体的沟通配合。比如我们将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从每周2场增为5场,我们组织外国记者赴全国各地采访、举办吹风会等,协助媒体客观报道中国,面向国内外民众广泛宣介我们的国情政策、发展理念。
四是打造品牌,不断丰富公共外交平台。在继续做好外交部公众开放日、外交部网站这两个老品牌的同时,我们又推出了蓝厅论坛、“外交小灵通”微博、“外交服务站”广播等新品牌,不断拉近外交与公众的距离,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听取民意、吸取民智。去年底,我们还举办了“外交官的眼睛——第四届中国外交官看世界摄影展”,在国内外获得热烈反响。
五是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我们成立了“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不断完善架构与职能。我们还加强了与各部委、各地方间的沟通联系,协调对外发声,积极介绍我国情理念,解读我政策主张。
近年来,我们的驻外使领馆也做了不少工作。我国派驻各国的使节,每年在驻在国发表演讲2200多次、接受采访1300多次、结合春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庆举办各种文化交流活动3000多次等,有力增进了国外公众对中国的了解,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主持人:这位网友他很好奇,说普通公众能够参与公共外交吗?
秦刚:当然。
主持人:如何参与呢?
秦刚:中国的外交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一贯重视从公众汲取智慧和力量。公共外交是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公众既是公共外交的对象,也是重要的主体,所以我们非常欢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到公共外交工作中来。这些年来公众对外交非常关心,这种新形势下,我们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
政府层面所做工作前面已经介绍了。民间层面,去年年底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成立,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民间社团组织,其目标就是在新形势下,更好地统筹、协调和调动社会各界资源和力量参与国家的公共外交,群策群力,形成合力。
主持人:很多外国人只看到中国人“有钱”、“不讲公共秩序”。有网友说,中国人的形象都被个别人给毁了,您怎么看待这样的说法?
秦刚: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去旅游、购物,确实有一种现象就是买奢侈品的人越来越多,花的钱是越来越多。我在英国工作的时候,在英国购物中心和主要商业街、高档商店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人。
前几天我看到一条新闻,说去年全球奢侈品四分之一被国人消费了。我还听到BBC的一个英语教学节目,这期节目针对中国人在海外消费这种现象,居然教中国人用英文怎么说“炫富”和“烧包”。说实话,我听了挺不是滋味,中国人都那么有钱吗?如果全世界都知道四分之一的奢侈品被中国人消费了,那么还有哪个国家相信中国还是个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
我曾对欧洲人讲,我们一些中国人在你们国家消费,花了钱但并未让你们对中国人留下好印象。他笑着点点头。所以我告诉欧洲人,不要只通过来欧洲购物的中国人看中国,他们代表不了真实的中国。
可话说回来,买什么东西只是个人消费行为。但某种意义上,每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代表国家。不是所有外国人都来过中国,一些国人海外消费行为确实容易使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国人产生错误印象,甚至遭到别人嫉妒。
所以我在想,我们怎么规范自己的行为?中国人应该在国际上树立什么样的形象?孟子说得很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那么多钱和条件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提升个人的修养;物质基础丰富了、条件多了,也要想想如何回馈社会,多考虑别人的感受。
现在世界财富排行榜上中国人越来越多了,我更希望在世界慈善榜上能够看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名字。我们中国人应该在国际上树立守法、诚信、谦让、友善、包容的形象。
主持人:近年来,外交部推出了很多公众开放活动。怎样才能够参加外交部的开放日活动?是否有可能旁听外交部的发布会?
秦刚:公众开放日是外交部的一块“老字号”了。自2003年9月第一次“外交部开放日”以来,我们迄今已举办了20多次规模和社会影响较大的公众开放活动,共接待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7000多名公众。2012年,我们接待了数百名公众来外交部参观交流,他们当中既有清华大学等高校师生,也有浙江安徽的中小学师生,还有来自北京市企业界、妇女界、青联、学联的代表们。目前,外交部的开放日活动面向社会,今后我们会积极探索更多方式,让更多公众有机会来外交部大楼里做客,零距离接触中国外交和一线外交人员。
旁听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是我们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促进国内外公众近距离感受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2012年,共有70余批、2000余人次旁听记者会,包括热心网民、港澳台同胞、学生、国内外官员等等。但受场地限制等因素影响,我们目前只能视情安排。首先要满足各国记者的工作需要,其他各界人士需要通过团体组织,向发言人办公室提出旁听记者会的书面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