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 百宝箱
新闻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 正文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变青岛城隍庙

来源:青岛新闻网-- 2012-11-01 07:05:31 字号:TT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将变青岛版城隍庙 曾诞生首批百万富翁

    他们,在商海里叱咤风云,不断进取。他们,用自己的经历记录着青岛即墨路的历史。他们的命运与青岛即墨路的命运紧紧相连。

    1978年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即墨路个体户自发地摆摊,形成了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雏形,也开创了一个繁荣兴旺的即墨路时代。

    1980年,青岛市正式兴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马路市场”的繁荣奇迹开始在这里上演。以即墨路“皮鞋大王”姜涛为代表的岛城第一批万元

户从这里诞生,第一批十万元户、百万富翁也相继从这里走出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青岛市政府提出“退路进室”,即墨路也吸引全国各地的生意人来此赚取第一桶金。1997年10月18日,市场整体搬迁,曾经的“马路市场”成为历史。时隔10年后,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因市场内基础设施逐渐老化,市北区政府斥资全新打造,利用陈年商脉复兴百年古街,让市场重新焕发生机。

    30多年过去,即墨路先后“批发”出了一大批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如今这些从即墨路里走出来的老板们,有的仍旧在即墨路延续传奇,有的则转战新的天地书写辉煌。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将变青岛版城隍庙 曾诞生首批百万富翁

    业户故事

    姜涛:代理品牌畅销全山东

    风雨30多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里最不缺的就是 “人气”。10月19日下午,记者走进古香古韵的小商品市场内,一个接一个的摊位令人目不暇接。据介绍,改造后的商城分地上两层地下两层,业主共1000余户,主要以服装、小百货、鞋帽、工艺土特产、修配、箱包等八大类商品经营为主,日均客流量四五万人,最多时可达10万人左右。现在的1800余户业户里,有九成以上都是当年在即墨路摆地摊的老商户,让我们透过老业户的创业故事了解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

    姜涛,49岁,即墨路最早、目前最大的皮鞋经销商,意大利杰特波仕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即墨路上不少老业户们当年都是因家庭贫困被“逼”着干起生意,出身即墨农村的姜涛也是如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逼”进生意圈。“当时我兄弟姊妹5个,我在兄弟中排第二,家里连间像样的屋子都没有,一天三顿饭都成问题,实在是穷得没办法才出来做生意。”回忆过去,姜涛感慨万千,他在即墨路从摆两米长的地摊起步,靠卖皮鞋起家。短短几年过去,姜涛靠卖皮鞋赚得人生第一桶金。由于他肯吃苦,脑袋灵活,他的皮鞋批发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他很快成为即墨路上的“皮鞋大王”。

    由于生意做得好,即墨路“退路进室”后,姜涛也成为即墨路第一批有大门面的个体户,此后他的皮鞋销售规模越来越大,店面也由原来的十几平方米扩展到近百平方米。“刚开始代理鞋时,主要是去福建、广州等地批发鞋,那时候也不懂,只要看到牌子不错的鞋,都买来搞批发。”姜涛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即墨路小商品批发市场共有100多家批发鞋的业户,每家代理的品牌大同小异,各家生意做得都差不多,他也只是在量上略占优势。

    凭借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姜涛发现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光做普通品牌的皮鞋赚钱越来越难,要想赚大钱,还要将眼光抬高,瞄准知名品牌皮鞋。经过努力,2003年姜涛与意大利杰特波仕品牌皮鞋取得联系,成为该品牌在青岛地区唯一代理商,靠着诚实守信和进取精神,姜涛如今在山东省发展了30多位代理商代理该品牌,并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该品牌的成功对我而言也是我人生价值的实现。”姜涛如是说。

    “如果你想实现真正的富有,就不要随波逐流,所有成功的人都是有追求的人。”颇具投资眼光的姜涛没有止步不前,赚足资本后他开始主动出击,在旺角地段置办商铺,涉足古玩生意。两年前他又瞄准黄金投资,斥重金储存黄金,后来国际金价飙升,他赚得盆满钵满。生意虽越做越大,但姜涛一直没离开即墨路,这么多年他在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一直从事着卖皮鞋的老本行。

    创业艰辛 “逼”出第一批万元户

    在小商品市场经营箱包生意的田德智和姜涛一样,当年也是因家里贫困被“逼”着走上经商之路。1981年,田德智18岁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里兄弟姐妹又多,因为他大爷在青岛,他于是背井离乡来青找门路。一没技术,二没资金,田德智找了不少工作都以碰壁告终,最后发现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有不少人在摆摊卖货,他于是硬着头皮干上这行。“当时即墨路还是以倒腾劳保用品为主,就是把国营企业里职工用不完的手套、自行车套等东西,低价收购后加个三五毛钱卖出。”回忆起自己的创业故事,田德智多次提到“不容易”这三个字,当时的摊位就是在两棵树中间挂一根绳,每天的货物都是用独轮车推着,而他的创业资本还是在箱包厂工作的大爷给了他126元的货,他卖完后再去进货,就这样一点点将生意做大。“刚开始一天挣十几块钱,后来一天就能赚三四十元,到了1989年,我们这里很多人都成了地地道道的万元户。”

    说起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创业者,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即墨路第一批创业者、目前仍在市场经营箱包生意的冷延乐,前年经过业户一致推荐成为即墨路商会会长,自此他也成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对外的“发言人”。“创业要想成功没有不艰苦的,但是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站在自己的箱包店前,冷延乐侃侃而谈,曾经创业的艰辛已成为他美好的回忆。“最开始我们摆摊是贩卖咱青岛本地的毛巾、布匹等生活用品,后来才开始到外地进货。”冷延乐说,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他们到南方进货只能坐船去,他仍然记得到上海一张最便宜的底层票要6.8元,他们一般是40多个人组团去进货,无论男女都躺在底舱的席子上,而夏天,通气不好的船舱里温度将近37℃,一路颠簸根本无法入睡。为了省钱多进货,冷延乐和同伴们都是带着煮好晾干的面条,在路上饿了用水泡着吃,吃到终点浑身一点力气也没有,但大家伙都忍着饥饿和疲惫,一下船赶紧去市场挑选货物。

    冷延乐回忆说,1981年到1983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经营的商品以卖本地的货物为主,市场业户们卖的是社区加工的服装和青岛国棉厂、服装厂生产的布匹。1983年市场扩大到周边几条街之后,他们进货的渠道也逐渐扩展到广州、上海。“当时社会对摆摊做生意的人还是有偏见,在即墨路摆摊的业户都很自卑,出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什么,因此当时的商贩们特能吃苦,大家都有个信念,一定要混出个人样来。”冷延乐表示,当时电视上流行的服饰,一星期左右就能到青岛,而上海如果有什么新款式,3天之内就能到各个小摊,由于满足了当时顾客对潮流的追逐,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名气也越来越大,而业户们的腰包也逐渐鼓了起来。

    据介绍,早在1997年之前,一批在这里造就的百万富翁纷纷开始向外投资,如今他们中很多人已是岛城有名的中高档餐饮企业、大服装公司的当家人,例如红领西服、海恩服饰、新龙源大酒店等知名企业的老板曾经都是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业户。

    古街复兴 百年古街推陈出新

    买小商品去即墨路,这成了青岛人延续多年的口头禅,而国内和国外的游客来青岛也是必来即墨路。冷延乐介绍说,即墨路商圈历史其实很久远,这里的商圈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青岛大鲍岛原住民的街头交易市场,在1900年青岛开埠后发展成为“华商云集之地”,瑞蚨祥、宏仁堂等中华老字号,都见证了这块寸土寸金土地的繁荣史。“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从1980年正式建立,随着名气渐大,政府也越来越重视,1990年,青岛确定的第一项工程就涉及到让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室,这也就是为什么小商品城又被青岛人称作‘901’的原因。”对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程,作为即墨路商会会长的冷延乐了如指掌,1997年由于曾经的老即墨路市场饱和,市场整体搬迁至聊城路室内,虽然搬离即墨路,但因为“即墨路”这一响当当的招牌,名字被保留了下来。

    “市北区希望像著名的上海城隍庙商业街一样,将小商品市场打造成青岛版‘城隍庙’。”冷延乐带领记者参观时,指着耸立街头的仿古牌楼介绍说,精致的牌坊上用金漆书写了 “大鲍岛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几个大字。据悉,光是牌楼就专门邀请了苏州的10位画师前来绘制,整个商圈的改造风格参考上海的城隍庙而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管理所所长张福盛表示,通过陈年商脉打造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容光焕发,重新开门纳客客流量大幅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循着即墨路名号纷拥而至,集餐饮、购物、旅游于一体的青岛“城隍庙”已成为城市旅游的新坐标。“刚加盟青岛双星篮球俱乐部的NBA巨星麦蒂也来小商品市场买东西了。” 10月28日下午,张福盛赶紧将这一消息告诉记者。

    相关新闻 小商品市场岛城“遍地开花”

    “这么多年过去,我对即墨路始终难以割舍,无论生意做到哪里,这里都是我们的根。”以姜涛、冷延乐等为代表的即墨路老商户致富之后并不忘本,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后,又继续为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出谋划策。成为即墨路商会会长的冷延乐除了带领市场内2000余家企业、业户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外,更重要的精力则放在如何为老业户们寻找新的商业机会。

    细说青岛市小商品市场其实真不少,北部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全国知名,而浙商重金打造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开始发力,市北区利津路小市场已成为著名的婚庆婚宴一条街……对此,市经信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专业固定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在青岛已有十余家,这些小商品批发市场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接下来如何做好小商品市场的培育和推广将成为重点工作。(记者 锡复春 王建亮)

分享到:
-

-

相关阅读青岛新闻

我要评论 提取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青岛新闻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