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市老龄办调研处王少梅处长的手里有这样一份资料:青岛先于全国1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35年,每三个青岛市民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截止到去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2.67万人,占总人口的17.32%……“‘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王处长说。
在今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我市提出“老有颐养”的新目标,对没有步入
老人节前夕,记者分别走进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医疗养老以及其他方式的养老人群,探访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声,以期为我们明天的养老规划有所启迪。
新闻提示
在南宁路和鞍山一路附近的一个楼院里,每天午后,人们都能在一处二楼向阳的窗台上,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神情安闲的老人。看到熟悉的人,老人会轻轻地招手,高兴地打声招呼。老人名叫张红梅,今年87岁,晚年生活都是在家中度过。“我这样一大把年纪,啥世道都经历过,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好啊。退休后,生活就更幸福啦。”张红梅老人眼不花耳不聋,对当下的生活很满足。
虽然时代在快速发展,但居家养老依然是岛城老人传统的养老方式。据分析,我市像张红梅老人这样在家养老的人数约120万。如何让居家养老的老人生活更幸福,不仅是做儿女考虑的问题,也是我市推动养老水平提升的重点工作。
居家养老· 调查 儿女孝顺 老人幸福
“儿女们孝顺,俺是真有福气!”张红梅老人说。
张红梅一生养育了六个子女,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如果要照一张全家福的话,那可是好几十口子、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张红梅出生在山东掖县,因为“日本鬼子搅和得没法生活”,20多岁时投亲来到青岛,从此在这座城市里结婚生子,扎下了根,如今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张红梅是原青岛东风化工厂的工人,从退休到现在已经过去了30年。用老人的话说“年轻时候日子过得苦,天天难捱”,现在的生活挺幸福,感觉过得快,退休这么多年,不觉得就过来了。
老人享受两代人的孝敬
张红梅从来到青岛到今天,一直都住在四方区。五年前,老伴还没有辞世的时候,老两口很长时间都是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就在儿女组建的新家庭旁边。虽然和儿女们分开居住,但并没有空巢的感觉。经济上,刚退休的时候,老两口的退休金并不多,可日常的生活花销很少,因为吃的用的都是儿女们主动送过来的。
渐渐地孙辈的孩子也都成家立业的时候,老人开始收获两代人的孝敬。“年轻的时候,啥都吃不上,如今是想吃啥都有。”老人告诉记者,孙子、孙女和外甥们隔三差五给她送好吃的,天气好的时候还经常开车载着她看青岛日新月异的新景象,虽说自己目前足不出户的日子居多,但青岛这些新变化可都看到了眼里,奥帆中心、海底世界、胶州湾大桥、胶州湾隧道,老人都在孩子们的陪同下“巡视”过。
记者采访时,老人在茶几上摆出各种各样的点心,什么上海米糕、北京八件、广式糕点。老人一样一样地指着说,知道她爱吃甜点心,儿孙们只要出差,就会带回来全国各地的美味糕点。数说糕点时,幸福溢满老人的脸庞。
轮流赡养 家庭和睦
张红梅如今在小女儿徐桂珍家居住,女儿前几年也退休了,可以全天照顾老人。“我是想到谁家住,就到谁家住,儿女们可争着伺候我呢!”老人说这是她儿女多的福分。
在女儿家居住养老的日子舒适又顺心,一般的情况下,老人早晨6点前起床,这时候女儿已经起来了。为了让老人吃得顺心顺意,女儿总要变着花样给老人准备早餐,豆浆都是自己磨的自己煮,面包、牛奶、鸡蛋,也都是买最好的。各样的稀粥还有小咸菜,都是按照老人的口味准备妥当。由于女婿工作的原因,早餐一般不在家中吃。洗梳完毕,女儿把准备好的早餐放到餐桌上,陪着老人慢慢地吃。
“现在俺妈年纪大了,下楼的时间少了,一般都是在家中活动活动,帮我浇浇花,擦擦桌子什么的,碰到都爱看的电视剧,我们娘俩会边聊天边看电视。”徐桂珍说,别看母亲这么大年纪,依然能记住张国立、王刚等大明星的模样,因为老人特别爱看《康熙微服私访记》等电视剧。
87岁的张红梅除了有点气管炎病症外,在儿女们精心照料下,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好。“越活越有滋味呢!”晒着从窗户透过来的阳光,老人满意地说。
“父母将我们养育成人,他们年老后,就该我们子女来尽孝道。我们愿意将老人留在身边养老,这是咱中国人传统的养老方式。”徐桂珍说,他们兄弟姊妹一直侍奉着双亲,老父亲病重瘫痪在床时,六个兄弟姊妹都排了时间表,天天伺候在老父亲身边,喂水喂饭、端屎端尿,一直将老父亲伺候到老,整整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家有老人,如有一宝,在赡养老人的过程中,我们这个大家庭也更和睦了。”
居家养老· 互助 冷清“空巢”热闹起来提到“空巢老人”人们首先想到的情景是一个大空房子,寂寞的老人,冷清的四壁。可四方区修水路6号303户空巢老人张淑敏的家中,每天都是热闹的氛围,窗户里总能传出开心的笑声,原因无他,因为通过设立养老互助点,居住在附近的空巢老人们“老来互为伴,携手享晚年”,老人们一扫空巢的寂寞,并且个个充满了生活的活力。
养老点让生活很带劲
67岁的张淑敏和老伴同龄。“我们有一对儿女,分别在1996年和1997年成家后搬离了这里。当时我刚退休,开始的时候还感觉不到‘空巢老人’所要面对的生活困境,可随着年龄加大,跨过60岁真正步入老年人行列的时候,我很快感受到空巢老人生活的乏味与寂寞。”张淑敏说,2006年老伴也退休了。于是两个老人共同感受到了 “空巢”冰凉,“大家都关起门来各过各的日子。儿女到了周末才回家探望,我和老伴儿在家里很是寂寞。”
“老脸看老脸,不烦也得烦”这是张淑敏对空巢生活的总结,不过这一切在2007年7月以后改变了。“政府主导,在我们这个小家开办互助养老点,让我们这个‘空巢’一下子热闹起来。周围的邻居每天到我家玩。大家一起聊天儿、打扑克,连上街买菜也相约一起去。现在,我们养老点的老人精神特别饱满,每天都觉得特别充实。政府主导设立互助养老点,似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发现,原来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这么美好。”张淑敏说,通过互助养老,空巢老人们走到一起。她们十多位老姊妹现在每天一起打太极拳,还一起学唱歌,生活得很带劲。
互助改变养老生活
张淑敏说,当年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深圳工作,因为想女儿心切她成天哭,还要求女儿回青。自从参加互助点活动后,她整天乐呵呵的,再也不拖女儿后腿了。
“互助养老点”是以老年人“自愿结合、互助养老、互相帮助、共建和谐”为基本原则,以“快乐源于互助”为理念,让老年人活动由以前的松散娱乐型向团结互助型发展。通过参加互助点活动,原本陌生的老人互相熟悉起来,一些低龄老人主动照顾高龄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偏弱的。以互助养老点为纽带,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抱团取暖”。老人们还发挥出自己的能量,温暖着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张淑敏家楼下住着80多岁的郭培璧,她生活困难,以捡废品贴补家用,互助点的老人主动将自家的废品送给她,外出时捡瓶子、收废纸,回来都送给她,还揽来插线头、钉纽扣加工活,挣钱给郭老太太买药。汶川大地震后,大伙觉得应该为灾区群众尽一份力,于是开始手工制作丝网花,义卖后所得全部捐给了灾区。玉树地震以后,她们依然如此。
居家养老· 背后 面对空巢化的政府对策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养老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但居家依然是市民的养老方式。”青岛市老龄办调研处处长王少梅表示,调查显示,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地缘环境需要、对子女亲情的不舍、对家庭归属的依赖,以及养老机构不足和消费水平的限制等原因,90%以上的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按照岛城现有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32.67万计算,大约有120万老人居家养老。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幸福度晚年,除了儿女发扬我国传统的孝道外,来自政府的民生投入和政策扶持同样必不可少。相对于子女有能力和时间随时照顾的老人群体,“空巢”和“三无”等生活困难老年群体应该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对象。
青岛“空巢化”比较严重
目前,中国城市老人的空巢率接近一半,达到49.7%,农村过去没有这种现象,但随着农民工大量外出务工,农村老人空巢率也达到38.3%,并且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
王少梅介绍,青岛老年人空巢化现象更为严重,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岛城城市老年人空巢比例为66%,而农村老人空巢比例更是高达70%。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多种原因,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观念的转变都有关系。
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主要原因:一是生活观念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普遍不愿意和父母住在一起,另外家庭小型化现象普遍,子女人数减少,以前家庭子女多,一个孩子不和父母住一起,还有别的子女在身边 ,但现在独生子女多,一个不在身边,老人就空巢了。二是人员地域流动性变大,人的生活范围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城市,一个村庄,尤其是农村人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多,导致农村老人的空巢比例比城市要高。
“随着现在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年轻人养老负担加重,更不可能和双方老人同时住在一起,所以老人空巢比例可能还会提高。”王少梅说,无儿无女或者丧子丧女也会产生一批空巢老人。
无儿无女在身边照顾,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而言,肯定要面临很多问题。其中面临着无人照料、情感难有寄托、生活孤独的困境是空巢特别是独居老人面对的最大生活障碍。比起身体上的病痛,精神生活的寂寞孤单更是空巢老人难以化解的烦恼,没人说话聊天,没有倾诉对象,没有兴趣爱好,常年的“三无”生活,使空巢老人陷入孤独、失落、抑郁、无助的情绪中,出现所谓“空心焦虑症”,进而加剧衰老,直至由心理疾患演变为生理病痛,最终被击垮。
多举措关注居家养老我市近年来持续探索创新和扶持多种居家养老,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青岛自2006年以来实行的居家养老制度颇受关注,2009年民政部将青岛市列为全国养老工作观察点和实验地。目前我市通过区、市两级财政投入,为1万余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其中对5200多名市内四区60岁以上“三无老人”、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中的老年人以及 “三老”优抚对象无偿提供家政、康复、精神慰藉等居家养老服务。
“符合免费条件的老年人,每户每月可享受一定时间的送时服务,包括照料和精神慰藉。其中,半自理老人每月享受45个小时,不能自理的困难老人每月享受60个小时。”在市北区登北社区,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对于上门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护理员,社区会为他们开展岗前培训、提供办公场所,保证他们能为老人提供优质的服务。
目前,青岛农村地区已全部实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或试点工作。2008年,青岛市在莱西市开展城镇居家养老试点,2009年在城阳区、莱西市进行农村试点均取得成功,颇受群众欢迎。目前,其他区市也先后开展了试点工作。
新闻链接 居家养老进一步深化
根据我市此前出台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我市按照“政府主导、中介组织、实体服务”的运作模式,为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式已从上门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等简单的服务,逐步向助餐、助浴、精神慰藉等项目化、集约化运作形式发展。
“十二五”规划 政府买服务惠及万人
“鼓励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健全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等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据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青岛市“十二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居家养老作为一个趋势将受到重视,全市老年人家中将设立养老互助点4000个,远远超过当前水平。
到2015年,街道、镇普遍建有老年人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心社区普遍建有日间照料中心或老年人娱乐室,享受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困难老年人达到10000人。(记者 刘延青 王磊江)
上一篇:进京进藏进疆列车100%实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