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没有场地,没有启动资金,创业经验也不足,能创业吗,政府能给什么帮助?”四年前,刚刚从青岛大学毕业的胡国庆怯生生地来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然而系列助推政策让他坚定了创业的信心。目前他创办的公司已经在业界小有名气,因业绩突出,他还作为青年创业者代表,受邀参加了2011年夏季达沃斯论坛。
胡国庆是我市近年来近万名大学生创业者中的一员。最新统计表明,全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创业率从近年来的0.5%
位于泰山路的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累计入驻企业274家,4991名大学生在这里创业就业。泰山路算得上青岛的黄金地段,但凡是毕业 5年内的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入驻中心第一年都可享受100%的房租补贴, 还可以享受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创投基金和创业培训等扶持。
“在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上,兴建多类型、有特色的孵化基地,全市已建成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44个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总面积42万平方米,构建起‘一中心、多基地’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格局,为一大批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全方位保障。”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已达9442名,非青岛籍大学生创业者占49%,在众多优惠政策吸引下,全国大量创新创业人才向青岛聚集。大学生创业者带动就业45254人,平均1名大学生创业者带动就业5人,倍增效应显著。201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7%,再创历史新高。
五年来,我市坚持 “政府主导、民办公助、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聚集“政府、企业、学研、金融、中介”五大要素,完善“场地、商机、人才、培训、导师”五大服务,健全“组织领导、考核评估、政策扶持、宣传引导、党建助推”五大保障,全力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积极探索创立大学生创业孵化“青岛模式”。
唤起民众千百万,大家都来当老板。在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的同时,我市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创业环境等措施,建立了普惠制、创新性的政策扶持体系和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主体、社会专家队伍为补充、各部门协同参与的一条龙、精细化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大学生、留学归国人员、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残疾人、复转军人等各类群体创业,逐步形成多领域、多形式的“大创业”格局,全市年均增加创业者2万余人。今年7月青岛市被国务院表彰为首批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扩大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促进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五年来,我市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扩大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积极促进就业。
据悉,近五年我市全力落实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鼓励灵活性就业、鼓励开发岗位、鼓励自主创业等一系列“组合式”就业政策,市财政投入就业资金16.8亿元,全市累计有20万人次享受就业优惠政策,通过政策扶持降低失业率0.7个百分点。此外,全市发放各类创业补贴1.5亿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贷款18.75亿元,政策扶持创业7.3万人,带动就业22万人。
“五年来,我市坚持运用政策促进、创业带动、服务助推等系列措施,实现城乡就业190余万人。”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确保大部分求职者实现市场化就业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和困难群体帮扶就业,全市呈现就业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就业局势基本稳定的良好态势。
(本报记者 贾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