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助力文化青岛阔步前行 后续效应正持续显现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激增
在日前闭幕的第四届山东省文博会上,青岛共推介文化产业项目167个,有8个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达47.8亿元;有11个项目在展会期间签约,投资额度10.1亿元。推介项目、参展展位、签约数量均居全省之冠。其中现场签约的现代传媒广场和青岛报业传媒数字出版产业园项目,总投资额就达11.6亿元,而两大项目的引资
较之上届文博会现场签约的三项类型单一的文旅项目,此次引资项目数量、核心层文化产业项目的激增,不仅反映了青岛近两年文化产业发展日益增长的活力和巨大的吸金力, 更折射出跃升背后作为发展引擎、不断深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所提供的强劲动力。
转企实现六个突破
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青岛每年都会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市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办公室负责人周连坤告诉记者,今年是文化改革的攻坚年,而到目前为止,青岛已着力在六个方面实现了突破,使改革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今年年初,报业、广电、出版传媒、网络、演艺等五大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挂牌成立,它们被称作青岛国有文化企业的“五朵金花”,标志着青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
青岛出版行业的改革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青岛出版集团组建成立的基础上,目前已全面完成股份制改造,建成了以图书出版发行为主业,书、报、刊、电子、音像、网络等多媒体合一,编、印、发、供、贸配套,拥有出版链条的上中下游的城市出版集团,实现了出版功能的完整覆盖,正在形成特色鲜明、体制先进、机制灵活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大型出版传媒企业。
作为改革重中之重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也取得了突破,目前青岛国有经营性文艺院团已全部实现了转企改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业已有序推进实现;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改革,不仅构建了新的行政执法机构,更是在制度保障、执法内容及程序等具体的规范化建设上走出了新路,使青岛成为全国的改革范本;全市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整合全面完成,并入全省的“一张网”。全面启动的三网融合工作,使青岛率先成为全国首批完成小区试点的12个试点城市之一。
改制迸发产业活力
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这也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首要标准。如今,青岛文化体制改革的后续效应正持续显现。
通过深化改革、整合资源,青岛已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公有制为主体的龙头文化企业集团,正成为文化市场的主导力量。青岛报业传媒集团、青岛广电影视传媒集团、青岛出版集团、青岛演艺集团、青岛新闻传播网络有限公司等改制后的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
改制后的青岛出版集团资本规模和销售业绩都大幅提升。2011年,集团总收入突破14亿元,连续数年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在改革中重组的市广播电视台也在今年与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六市建立了战略联盟,共同创立组建山东蓝色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集约开发、创新节目内容,达成借力发展,资源共享。
目前,青岛已形成了现代传媒、数字出版、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传输等六大新兴优势主导产业,并建成了青岛数字出版基地、新媒体基地等36个大型产业园区。全市在建文化产业大项目31项,投资总额达834.27亿元,新规划文化产业项目26项,投资总额达328.22亿元,大项目建设的产业带动力和吸金力在全省名列前茅。
文化事业加大投入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组织结构的不断优化,青岛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加大;许多向公共文化建设倾斜的财政政策相继出炉,用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同时,青岛还设立了1700万元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镇、村文化建设。
据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青岛已经形成了市、区(市)、街道(镇)、社区(村)覆盖较为完备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成率及使用率均达到100%;市辖12个区市全部改扩建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并已提前实现了中央提出的 “县县有两馆、镇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
伴随专业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和内部机制创新,更多以市场为导向的精品创作应运而生,9月8日,青岛演艺集团旗下的话剧院新创青春剧《那年夏天,爱上那片海》开赴上海巡演50场;歌舞剧院融合了大量本土元素的说唱剧《劈柴院传奇》也在打磨后行将复演。这些改革中孕育的新兴演出项目,不仅激发了院团活力,也为激活青岛演出产业和市场创造了条件。(李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