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机器、清扫船舱、整理渔具,修补渔网再过两天,青岛3000多艘伏休渔船就要扬帆出海。记者昨天上午来到沙子口码头,只见不少渔民已经做好出海准备。按照规定,9月1日,伏季休渔期结束。不过,由于出海风险高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船员,有的船主不得不为招不齐人手发愁,40-50岁的本地人成为船员主力。
渔民 修船补网等开海
记者昨天在沙子口码头看到,渔港里密密麻麻地停满了大大小小的
几名渔民将网上挂着的爬虾腿和小螃蟹抖掉,并将长20米、宽4米的渔网卷成捆。“9月1日中午12时就要开海了,我们提前过来为开海做准备。”停在码头的收货船船长王海强告诉记者,这艘船停在码头有3个月了,船底已经生锈了,渔民提前过来将船底的锈磨掉并涂上漆,顺便收拾一下船舱,这两天会一直呆在船上,就等开海时间一到马上出发。
王海强告诉记者,开海之后海捕品种就丰富了,主要有对虾、黄虾、小黄花、鲅鱼等品种。“休渔三个月,海里的渔业资源应该已得到了休养,希望今年会有个好收成。”
他估计今年海鲜价格可能不会低。“春天的对虾一只卖8元,现在个头大了,再加上临近中秋节,估计可能要十几元一只,去年中秋节最贵卖到了20元/只。”
船主 最愁招不齐船员
渔船、渔网已经准备好了,但出海最需要的船员却招不齐工,这成了船主们的愁心事。
“我们这条船需要8个人,但快到开海了,只招到了6个人。”王海强说,这就意味着6个船员要干8个人的活,而且目前船员的年龄都在40-50岁,“船员出海非常耗费体力,但是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干这活,虽然工资高,但又苦又累,只有像我们这种四五十岁的人工厂不要了,才会来干这活。”王海强今年已经50岁,打鱼20多年的他一度想放弃,但想到家里还有花钱的地方,不得不咬牙坚持下来。
他指着不远处的一艘生产船告诉记者,那艘船是捕捞海蜇的,一天的工资就高达500元,但他却干不来:“打海蜇非常耗体力,而且24小时之内只能休息2个小时,一出去就是三四天,30岁左右的小伙子还能忍受,年龄大的人根本受不了。”
在岸边停靠的一艘海蜇捕捞渔船上的船员吴乃华正在整理渔网,他告诉记者,自己已经48岁,之所以坚持捕海蜇是因为这条船一天可以休息5-6个小时,工资也比一般的海蜇船少很多,一天给300元,但提到打海蜇的艰辛,他深有感触:“一网就能打4-5吨海蜇,七八个人用吊杆拉上来,累得腰酸背痛,还要一箱箱地搬到船舱里,一出海就是4-5天,连续作业打上来40-50吨海蜇,如果不是因为工资高,我才不会干这么累的活。”
船员 高风险心里没底
王海强告诉记者,沙子口码头以收货船为主,一个船员一年的工资为4-5万元;生产船的船员工资略高,一般在6万元以上,扣除几个月的休渔期,平均一年工作8个月,折合一个月5000-6000元,近年来工资也在不断上涨,按理说应该不难招工,为何高工资还是无法吸引船员?
与王海强在同一条船上的刘勇认为,之所以招不齐人来,主要是因为船主不跟船员签订正式的用工合同,大多数都是口头承诺,年初招人,到了年底才给钱。但有的船主以挣钱不多、遭遇罚款等为由少付船员工资。“去年年初,船主承诺给我5万元,但到了年底,却说出海时船体受了损伤,要扣我5000元的维修费。”
吴乃华也告诉记者,一般只能拿到船主承诺工资的80%,“在船上什么危险都可能会遇到,如此高风险的行业,却没有一定的保障,现在也没有人来管,我们出一趟海心都悬着。”
相关新闻
鱼少了,不少船主卖船当船员
“最近几年,海里的东西真是越来越少。”正在整理捕虾网的包志国告诉记者,五六年前往海里撒一网可以捕上来5000-6000只对虾,但现在只能捕到1000-2000只,螃蟹也比以前少了。为此,渔民改进了捕鱼的渔具,以前使用单层的板网,现在都改成三层网了。记者看了一眼渔网。果然包含从粗到细的三层网。
收货船也明显感受到鱼虾减少的压力,王海强告诉记者,现在海上通讯发达,各地收货船公开报价,一旦给钱少了,就很难收到货,“有时为了收货,船主还要时不时地给生产船送礼拉关系。”
王海强向记者透露,他家在城阳河套,原来都有自己的渔船,但2006年眼见着柴油、人工费都上涨了,海里的鱼虾却越来越少,出海一趟捕不到什么东西,一年到头不仅不赚钱,还倒赔了两三万元,到头来成了给船员打工。“赔一年还行,总不能年年赔。我索性卖了渔船,好在有经验便找到了当船长的活。”
他表示,船长压力非常大,渔船就值十万元,船上七八个人的性命都掌握在他手上,有时候出海几天什么都打不到,回来了还要受船主的责备。“河套原来有1000多条船,现在有一半都卖船转行了,但依我看船还是多了,因为海里的鱼虾少了,这口饭越来越难吃了。”(记者 宋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