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7月28日获悉,小刘聪是青岛市今年第35例遗体捐献者,总第274例,她的遗体将按照家人的意愿继续在世上奉献。近日,记者来到青岛市市民遗体捐献后最主要的接收方——位于登州路上的青岛大学医学院人体形态学实验室探访获悉,今年该实验室已接收的爱心市民捐献遗体的数量虽已超过去年全年,但仍远远达不到5名医学院学生一学期利用一具遗体学习的理想状态,目前仅够20名学生使用一具的标准。
274名市民“献身”医学
从1982年起,青岛共有274名爱心市民捐献遗体,这一数字,在青岛大学医学院人体形态学实验室的墙上被醒目地张贴出来。在高级实验师刘志才的带领下,记者首先穿过实验室长长的走廊来到遗体告别厅,遗体捐献被接收后首先会被送到这里,如有需要,家属可以在这里举行一个小型告别仪式。告别厅的一侧,有一个长长的类似折页书的记录册,上面记载了从1982年至今所有的遗体捐献者的信息,这个名录还在不断地更新当中。
刘志才6月底刚办理完退休手续,在这个实验室工作36年的他说对这里充满敬意,“我能坚持这么多年,就是觉得要对两部分人负责:一是学生学习用到这些捐献的遗体,我必须处理好;再就是对捐献者及其家属负责,对他们的爱心负责。”
随后 ,刘志才带着记者来到学生们经常上课的教室。在这里,展示着人体骨架模型及人体器官标本。刘志才说,一具遗体能让学生学习到人体骨骼的构造、神经的分布、肌肉的功能机理等,能培养学生过硬的实践能力。他告诉记者,今年青岛大学医学院毕业生考研率达到了76%,其中考上北京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的学生就超过了20位,“这一点,是这些爱心捐献者的贡献,我们要谢谢他们,他们是无言的老师”。
捐献来源少社会不理解
“不过,现在还是捐献来源少了。”刘志才说,以前医学院的学生能达到每5个人有一具遗体解剖,能学习3个月时间,也就是一个学期的解剖课程,但现在由于扩招等原因,只能满足20个学生共用一具遗体的标准,缺口还是很大。
困难还来自社会的不理解。在刘志才的办公室有一台洗衣机,“因为我们实验室的工作服连外面的洗衣店都嫌弃,不给洗,我们只能自己洗。”刘志才无奈地说。
现在的情况已经好多了。据了解,今年本市已经捐献了35具遗体,已超过去年全年的26例,“说明市民越来越重视了”。刘志才说,但目前年轻人还是很少愿意接手这份工作,“虽然我办理了退休手续,学校还想继续返聘我,到时候我就来这里给帮帮忙,割舍不下”。
李政道的恩师是第三例
在实验室有一幅题词,是来自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奉献后人,千年仰慕。李政道。〇九年四月七日。”这是因为李政道的恩师、著名物理学家束星北于1983年就是在这里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束星北也是自1982年以后青岛的第3位遗体捐献者。他曾经说他的大脑十分好用,70多岁脑袋却和二三十岁一样清晰、有活力,希望通过解剖他的大脑找出其中的原因。
早于束星北捐献遗体的是他的江苏老乡沈福彭,他也是青岛1982年后首位捐献遗体者,至今实验室还陈列有他的雕塑。沈福彭生前是青岛大学医学院教授、顾问,除了把遗体捐献给自己亲手创建起来的教研室外,他还根据自己一生病史写下一本《 病解重点》,供医学院师生们进行解剖教学使用。
在实验室的光荣榜上,还有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农民王奎海,他也是光荣榜上目前唯一健在的捐献者。他们家一直被“遗传性共济失调”这种罕见性疾病所笼罩,这种具有强遗传性却无法治疗的疾病让其母亲、儿子、二女儿相继去世,他毅然捐献出亲人的遗体,并与大女儿、女婿一道,也捐献出了自己的遗体,他说他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大女儿能够健康地活下去;二是等我百年之后,去奉献林中和妻儿团圆 。”(记者 李晓哲)
上一篇:青岛推女子公交线路
下一篇:唯一参加奥运开幕式的青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