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崂山太清宫里的龙头榆
汉柏凌霄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终南山道士张廉夫在崂山初创太清宫三官庵时,亲手在太清宫内种下圆柏,历经2150余年的风霜,崂山已成为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而存活至今的两棵圆柏也成了现在青岛最长寿的古树。其中一棵位于三皇殿内的圆柏主干上分别生出两株攀援植物——凌霄和盐肤木,形成一株三属的自然奇观,被命为“汉柏凌霄”。与其他古树相比,生于道观
圆柏、凌霄、刺楸三树一景
“汉柏凌霄”树高22米,胸围3.84米,树冠东西向13米、南北向14.5米,最著名的就是圆柏、凌霄和刺楸一株三树的奇景,并非嫁接,完全是自然生成。记者看到在树干北侧距离地面一米左右的地方生出一株藤蔓,也就是根部扎在圆柏的树干中的凌霄,藤株直沿树干爬到柏树顶部。而在圆柏树干的上部南侧距离地面约六七米处,又生出了一个树杈,但那分明不是柏树的枝干。据《青岛古树名木志》记载,最初的“一株三树”是圆柏上攀附着一株凌霄和一株盐肤木,后盐肤木死亡,树丫间又生一刺楸,于是将“三树一体”的自然奇观一直维持了下来。据当地人介绍,两株寄生在圆柏上的树也有近百年的树龄,三木和谐相处同生共荣,而这一现象包含了四奇在内:第一奇是三种不同的树种共同生长在一起,柏树和刺楸是乔木,凌霄是木藤;第二奇是针叶树柏树与阔叶树凌霄和刺楸共存;第三奇是落叶和不落叶连体,柏树为常青树,其他两种为落叶树;第四奇是开花的与不开花的共荣,柏树不开花,凌霄花季却很长。
火灾后三年又发新枝
与太清宫同龄,日日守着三皇殿的“汉柏凌霄”却也不是一直平平安安,柏树的树干之间至今还能清晰看到被火烧过的痕迹。几乎经过大树的所有讲解人员,都会告诉游客此树经过两次劫难,第一次是天灾,曾遭雷劈,年代久远;而第二次则是出于人为,树上有了马蜂窝,有人要点火烧蜂窝所以点着了树干。虽然最终大树遭遇劫难后都于三年后发出新芽,大难不死,对于第二次着火的讲解,现场的导游们却各有说法——有人说是古代当地的父母官发现树上的马蜂蜇人,所以派人烧掉,也有的说是文革期间红卫兵烧的马蜂窝。随后,记者求证青岛史志办的工作人员,了解到那次火烧是在1973年秋天,好事者用火点燃树上马蜂窝,引燃古柏。后经抢救,三年后竟然重生新叶。
无名圆柏为同年所植
其实,在太清宫里与“汉柏凌霄”同样经历2150多年风霜的还有一棵圆柏,它就默默地伫立在太清宫三官殿大门外。因为没有凌霄树的眷顾,它的生活就显得低调得多,没有刻着树名的石碑,也没有专属的围栏,待遇甚至不如三清殿内树龄只有700年的侧柏凌霄。绕树一周,似乎只有树干上那块标记树种的小铁牌能表明它的身份:“柏科,圆柏属,树龄2100年。”
但实事上这棵与“汉柏凌霄”同年栽下的圆柏也是当年张廉夫亲手所植,同是现存崂山最老的古树之一,属国家一级保护古树。但询问了多位导游,除了树牌上的只字片语,对于这棵古柏的故事他们却也再说不出其他。
《青岛古树名木志》对它有一段描述:“树高18.5米,胸围3.6米,树冠东西向12.5米、南北向16.2米。古柏主干、枝条的皮纹和木理扭曲向上,地面老根扭曲隆起,宛如一条扶摇直上的苍龙,扶疏荫翳之气欲喷云雾。上面几股粗大的主枝,遒劲苍翠,抚云摩天,有的巨臂凌空,宛若飞云;有的盘曲纠缠,其冠如盖;有点铁枝丛翠,风姿绰约。”
号称小江南的太清宫
除了著名的“汉柏凌霄”、蒲松龄笔下的“降雪”耐冬,太清宫内的名木繁多,小黄杨、松柏翠竹等众多,单是百年以上银杏就有二十多棵。据《青岛古树名木志》编委蔺冬娟介绍,由于古代道士四处云游,作为道教发祥地的崂山常会有八方道人前来交流,他们时常会携带各地的树种木苗栽种于此,所以才会让太清宫内的树种如此繁多。而又因太清宫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宝珠山及周围的7座山峰从东、北、西三面环抱着这一临海谷地,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7座山峰挡住了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面又有温暖气流不时从海上送来,使这里具备了亚热带气候的某些特征。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太清宫的各种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所以许多在北方根本无法生长的南方植物,却在太清宫生存了下来,故有“崂山小江南”之称。文/图记者 黄默(文中历史资料由青岛市史志办公室提供)
“摸摸老龙头,一世永无愁;摸摸老龙尾,做事有头有尾;摸摸老龙背,长命到百岁。”走到太清宫的“逢仙桥”旁,导游总是会以这样的开场白来介绍眼前的这棵1100多岁的老榆树,因其树形特别,犹似龙头,被人们称为“龙头榆”。
此树高 18.8米,树围 4.1米。相传植于唐代,据记载,此树是五代时崂山著名道士李哲玄亲手所植。李哲玄来到崂山后,在原有的“三官殿”和“三清殿”基础上,又建起了“三皇殿”,进一步完善了太清宫的建筑布局,并率领宫中道士重修道路,栽植树木花卉,整理泉池及水排沟渠,使太清宫的园林提高到当时国内同类庙宇的最高水平。而“龙头榆”旁有一大石,刻有“逢仙桥”和宋太祖赵匡胤敕封崂山道士“华盖真人”的记事。相传刘若拙在一个大雪后的除夕清晨,在此处遇到一位老人,交谈一番后,觉得老人的学问高深。待老人离去时才发现半尺深的积雪上竟没有老人行走的脚印,方知遇到了仙人,而这仙人,正是这“龙头榆”修炼成仙的化身。
公孙树
在太清宫三官殿中院院门的左右,有两株“华盖真人”刘若拙亲手栽种的雄性银杏,两棵树的树龄均为1040余年,据《崂山太清宫志》记载,两树“春先荣,秋晚调,较之别的树相差数十日”。据称,全真道教的道人不能结婚生子,于是栽下这两棵只开花不结果的雄性银杏,守护在三官殿前。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被称为活化石,又因银杏树不招虫,符合了出家人不杀生的诉求,所以通常有道观寺庙的地方都会选择种银杏树。而在民间又有“公孙树”的叫法,是因为它生长很慢,爷爷种下的树,到了孙子那一代才能吃到果实,所以有“桃三梨四杏五年,无儿不种白果园”的说法。
悬铃木殖民者栽的最多的树
说起悬铃木,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是什么树,而说起法国梧桐,青岛市民就再熟悉不过了。青岛市古树名木中有25株悬铃木,全部为国家三级保护古树,其中一球悬铃木共21株,二球悬铃木共4株,这些“祖母级”悬铃木多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院内。
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东大门进入,两边行道树长出了新芽,行道树多是法国梧桐和刺槐,都比较高大粗壮。
往前走去,位于教学楼旁边的树木显得越发高大,在图书馆旁边的一棵英国梧桐上,记者看到树上贴着一个牌子,牌子上标注为“英桐”,属于悬铃木科,树龄为106年,最后标注着市南区人民政府,二〇〇四年九月制。
这棵英桐高有20多米,胸围有3米多,需要两个人才能抱过来,在学校的学苑中路,道路两边的行道树都是“美桐”或者是“英桐”,“这些梧桐树都有100多年了,夏天的时候乘凉可舒服了。”正在打扫卫生的学校工作人员说。
无论是英桐还是美桐,其实都是悬铃木。据介绍,悬铃木原产于欧洲和美洲,19世纪末引入青岛,因其喜光、温暖湿润和耐寒等特性,所以在青岛地区繁殖极快。悬铃木在青岛有三种,即三球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二球悬铃木(俗称“英国梧桐”),一球悬铃木(俗称“美国梧桐”)。由于在青岛栽培很广,青岛市区多数行道树都是悬铃木,所以一般人不细分树种,习惯统称为“法国梧桐”。
目前青岛市共有25株悬铃木属于古树名木行列,其中一球悬铃木为21株,二球悬铃木为4株,这25株年龄都在百年以上的悬铃木有19株都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院内。
问及这些悬铃木是由谁种植的时,很多老人也并不是很知情,多数表示是德国人留下的树木。青岛道路两边的行道树,多数都是悬铃木,悬铃木在青岛长势也都比较好。德国侵占青岛之前,青岛也并没有这么多悬铃木,而德占后,在城市规划中,当时的市政部门引进成千上万种树种试种,最后选了宜于青岛栽种的树木65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悬铃木。
随后,青岛市道路两旁便大面积种植悬铃木、刺槐等,形成了一条条郁郁葱葱的林荫大道,如大学路和以前的中山路等。
据介绍,中国海洋大学校园19世纪晚期“山东巨野教案”前为清政府驻青岛兵营及教兵场,德国侵占青岛后建成俾斯麦兵营,在周围种了大批悬铃木、刺槐、榉树等,作为士兵休息及壕沟隐蔽之用。而随后,留存下来的悬铃木也成了现在的古树。
另外,在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的院内,也有一些百年的榉树和刺槐等。著名的生物学家,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的童第周,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任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他对校园里这片悬铃木就有很深的感情,曾表示,悬铃木是“世界行道树之王”。
以前,很多哲学课、文化课,老师会选择在这一片郁郁葱葱的大树底下授课,像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华岗校长,每周六下午,会在这片行道树下讲授《辩证唯物论》大课,会引无数学生前来听课。而洪深、老舍等十余位作家,也是在这片阴凉下,在《青岛民报》办《避暑录话》副刊。(记者 昌旭光)
上一篇:微博僵尸粉:软件轻松批量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