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9日电走进世界第七大港青岛港,你会自然地被她的“高效”、“现代”、“绿色”等国际水准的硬实力所吸引,然而你更会被每名职工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自豪感、自信心所震撼。看他们,工作时特别专注,喊起号子震天响,高兴起来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说起青岛港,他们就像是说着自己家的事,没有拘谨,没有粉饰,阳光的笑脸、朴实的话语和厚重的责任,让你发自内心地用“主人”这个词来形容他们,让你瞬间领悟到:青岛
青岛港是国家特大型港口,有着12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由一个百年老港,发展成为三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新港。港口总资产从1.8亿元增值裂变到300亿元。而且,2009年,青岛港依靠自身的力量,提前17年还清了所有外债。青岛港人才辈出,职工生活幸福美满,“企业就是我的家”,职工们都这样定位所在的青岛港。
“办企业就是办人,就是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道出一个百年大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谛。
把好“思想”总开关: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流价值理念,文化铸魂,知行合一
一个人的价值在哪,生活支点在哪?一个企业的力量在哪,源泉在哪?一个社会的内生动力在哪,持续发展的根本在哪?
在青岛港,源源不断地走出家喻户晓的全国模范人物,许振超、孙波、邵泽山、徐万年、皮进军、隋振坤……;在青岛港,在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职工纷纷下岗时,她虽然背负着16000人、实际只需5000人的“包袱”,却喊出“决不让一名职工下岗”,虽然也经过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考验,却仍坚持不让职工下岗,而且年年长工资。为社会创造了50多万个就业岗位。
这个特别的企业,这个和谐的家园,20多年前,名不见经传,如今世界第七大港!何以有如此骄人业绩?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谐企业归根结底是思想和谐、人心凝聚,把个人的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命运、港口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发挥国企的最大优势”,常德传说。
所以,在青岛港,始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企业建设发展的全过程,引导全体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总开关,人的思想是总开关。为什么有些事做不到位,就是思想这个总开关没开好。开好了,别人不能干的,但青岛港能干;别人干不好的,青岛港能干好;别人干不上去的,青岛港能干上去。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港累计完成吞吐量30多亿吨,年吞吐量增长17倍多,集装箱增长1万倍。由一个老港区,发展成青岛、黄岛、胶南“两岸三地四大港区”,其中正在崛起的董家口第四大港区,将奠定青岛港未来6亿吨世界强港的地位。
靠什么,获得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靠什么,为国家做出这么大的贡献?
“责任”,常德传的话掷地有声,“青岛港是‘国家队’,就要做国家的中流砥柱,就要当好共和国的‘长子’,祖国母亲的‘孝子’。”
所以,常德传率先喊出并践行“向我学习,向我看齐”的承诺。一把手的文化和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各层领导的行为准则、还有员工的价值观。青岛港各级领导人人过好“五关”:信仰关、感情关、苦乐关、标准关、服务关,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甘当“苦行僧”。
一进青岛港的大门,“岳母刺字”的巨大雕塑赫然树立,提醒着每个青岛港人“精忠报国”。在青岛港的每个公司和码头,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些醒目标语:“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永远报党恩” ;“工人伟大,劳动光荣”;“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作为,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贡献,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牺牲”;“精忠报国,服务社会,造福职工”……
在这里,我们从每个领导、每个员工身上,都能感受到同一种文化,真正是一个信仰、一个声音、一个劲头。
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的常德传,大学毕业后,到青岛港从事一线装卸工作,干过装卸工、电工……他深深地感谢党对他的培养,深深地知道职工需要什么。在青岛港工作40多年了,这期间青岛港饱受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阵痛,经历了金融危机的考验,经历了连续五年没有新的大码头建设等诸多困局,但他都带领青岛港人挺过来了。
“几代人和几代人是有不同的差别,但对于爱国报国应该都是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谈到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共同的愿景、共同的目标。”常德传牢记这一点,他的工作时间是“5+2”(5个工作日加2个双休日)、“白加黑”(白天加晚上);他能打着吊瓶,坐着运货的敞篷火车去闯市场;他能背着煤、拿着过节礼品,亲自送到退休老同志家里。他在以实际行动,告诉和影响着周围的人,告诉大家什么是爱党报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青岛港前港分公司经理张再春,把“不能决定时间的长度,可以拓宽时间的宽度”当成座右铭,上任4年,每天只睡2、3个小时,每周走遍60公里皮带流程,每月爬遍53台大型设备,带领职工创出全国港口首个亿吨公司。青岛港总工程师郭志渝,长年累月坚守在码头建设工地上,在 2台自重2700多吨、世界最大的卸船机上岸期间,不顾腿伤,两天两夜不下火线,为363天建成常规需要四到五年、世界最大的40万吨矿石码头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把手强带动副职强、班子强,青岛港的各级领导长年“5+2”、“白加黑”,无怨无悔,心甘情愿。20多年坚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每年夏天最热、冬天最冷的时候,集团领导带领两级机关干部到一线跟班劳动调研,体察工人疾苦,改进各方面工作。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不买小车给职工购置200多部班车,不建办公楼给职工建星级候工楼,投巨资改善现场作业环境。把“安全”、“经济”当成两条高压线,集中招标采购。青岛港成为干净的花园式码头,青岛港领导成为一身正气的职工贴心人。
一个人过一辈子,一个企业长期发展,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波折,怎么能做到无论是有成绩还是受挫折,都能表里如一、始终如一?关键在以信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没有文化,企业就没有灵魂。
青岛港做到了,这里孕育了灿烂的企业文化。
青岛港做到了,这里浇铸了不朽的企业灵魂。
搭建好民主“连心桥”:创新机制,把“为职工作主”变成“请职工作主”,让职工事事明白,心顺气顺
怎么长工资,职工说了算。有什么难事、愁事,有20条渠道可以向单位反映。这就是青岛港民主“连心桥”的实践和保障。“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人有家可当、有主可作,让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老传统焕发出朝气蓬勃的新活力。”常德传发自内心地说。
青岛港的领导干部继承了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光荣传统,一年召开两次职代会,共商港口发展大计。继承了党领导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
为了让职工事事都明白,心顺气顺,青岛港先后制定了《关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好企业的意见》等一系列规定,逐步建立起职代会、民主管理主题班会、职工合理化建议等20条民主管理渠道。同时,以职代会为职工当家作主的主要舞台,“抓好中间,延伸两头”,建立了职代会民主决策的“六连环”工作法。
在青岛港,有一件“天大的事”,就是每年给职工长工资。目前,已经连续23年长了33次工资了,可是怎么长、长多少,这对于一个有着老老少少3万名职工的企业而言,可是一个浩大的工程。“职工说了算”,常德传坚定地说。就是在这一主导政策下,青岛港的职工增资方案虽然参与人员多、讨论时间长,但是却人人满意。仅2011年增资,青岛港就下发了2万多份问卷,召开了6万多人次参加的座谈会,12易其稿。
职工的需要就是企业要解决的问题。青岛港轮驳公司的职工提出配备六艘大马力拖轮、一艘趸船的提案后,青岛港主管部门与职工面对面反复论证,果断投入2.4亿元把提案变成了现实。多年来,青岛港职工的上万件职工代表提案,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
青岛港实现民主管理全覆盖,坚持国有企业必须理直气壮坚持中国特色,坚持股东权益决不能取代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坚持法人治理结构决不能模糊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在青岛港有20多家合资企业,厂务公开、职代会建制率达到100%。青岛港坚持每次合资后,都立即建立党委和工会,坚决把厂务公开、职代会建制纳入合资公司的管理运营体系,职工不仅在直属企业当家作主,在合资企业照样当家作主。
在青岛港文化和民主管理的氛围和影响下,来自世界各地四面八方的股东派出人员齐心协力、人人争当主人翁,主动请缨加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一系列劳动调研中,与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股东派来的管理人员一样可以被评为青岛港集团的劳动模范,可以说,在青岛港,合资企业各方人员一元化、一家亲,党旗在合资企业高高飘扬。
青岛港把全部职工都当作“上帝”。“谁瞧不起农民工,谁就是瞧不起俺爹俺娘”,常德传对待农民工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青岛港,农民工和正式工同工同酬同权,一个单子发钱、一个食堂吃饭、一个标准当领导,已经有3000多人有了各类职称和技术等级,4000多人入了党入了团。
在这样的民主和谐的氛围下,青岛港人都见人亲、见活亲,正气浓浓,与国家、港口形成了坚强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
赢在“人心”: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
世界第七大港口、中国企业500强、青岛市纳税第一大户……在这些头衔“笼罩”下,青岛港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8层集团办公楼不免有些寒酸。同样简陋的还有常德传用了20多年的旧式写字台和那台老旧的汽车。不盖豪华办公楼,不投资房地产,如此“抠”的老总会把钱用在哪儿?
事实是,青岛港投资4亿多元在胶南建起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作为职工培训教育经费。事实是,他们不建办公大楼省下钱来建码头建图书馆,不装修办公楼装修职工的候工楼,不买小车买职工班车。事实是,通过学习,“振超效率”“孙波效率”“万年速装”“树双技术室”等430多个员工品牌和1800多个绝活不断涌现。甚至食堂做饭的大嫂都可推出自己的品牌“美琴大饼”。
在青岛港,一个信念深入人心——“只要肯学肯干,人人都能成才”。在青岛港,全员学习已成为一项制度。在青岛港,一个事实呈现——许多过去“扛大包”的装卸工,如今都成长为“握鼠标”的专业技术人才。工人们笑言,这是“用鼠标革了铁锨的命”。
1989年开始,青岛港就开展了全员“五学”活动(学政治、学业务、学技术、学文化、学实践),始终把学政治作为头等大事。青岛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以政治学习为手段,将青岛港的企业文化注入每个人的骨子里。
在思想教育方面,青岛港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请职工上讲台,讲信念、讲感情、讲珍惜、讲奉献,开创了“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群众性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式。
广大职工把港口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十几次填海建码头义务劳动中,一呼百应,有的推着自行车,有的开着私家车,农民工推着解放战争的小推车、挑着小扁担,用“小推车”推出了一座座大码头。职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培育了艰苦创业的“马扎子”精神、追求卓越的“白手套”精神、爱岗敬业的“小抹布”精神、爱货如宝的“小扫帚”精神等一大批具有青岛港特色的时代精神,唱响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时代主旋律。
青岛港两个集装箱泊位吞吐量相当于世界效率第二名的日本神户港三个集装箱泊位吞吐量。港口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从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的本质转变,用仅占全国港口1.3%的码头岸线干出了6.9%的吞吐量。
农民工、80后、合作外方……对于青岛港的这些群体而言,青岛港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都被接受和认同了,凝聚起万众一心的向心力和发展力。
农民工徐万年。20多年前的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青岛港集团西联公司党委书记,会成为全国劳模,会成为其他职工学习的榜样。“20多年前出门打工,家里连5元钱都凑不齐。”他感叹道。
来青岛打工的第一年春节,徐万年和大部分码头工人都留在青岛港内过。每逢节日,集团公司领导都要到码头和大家一起过。那一年春节,青岛港当家人常德传握住码头工人的手,大声地说:“在这里,农民工就是主人!咱城市工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我们都是好兄弟!谁看不起农民,谁就是看不起我爹我娘!就是看不起我!”徐万年说,那一刻,他知道了什么叫“尊严”。
青岛港的合资公司,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 QQCT)总经理李成祚,从2000年开始担任总经理,他深有感触。“来青岛之前,我曾在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从事管理工作。刚来到中国QQCT时,我感到青岛港的企业文化很特别,我从最初的怀疑,到接受,到佩服,再到现在积极地支持和推进。”事实胜于雄辩,十多年来,青岛港集装箱从2000年的200多万标箱,增长到2011年的1300万标箱,增长了6.5倍,成为当今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七大港口。QQCT的经济效益也是一年一个新台阶。
李成祚感慨地说,事实已经证明,青岛港的企业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很好地凝聚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合作方的力量,有力地带动了港口集装箱发展,创造了比西方管理制度更高水平的生产力和效率。青岛港企业文化,深刻影响着我和各方股东,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这就是青岛港,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这里,革命理想高于天;在这里,理直气壮讲奉献;在这里,充满坚定信仰的浓浓正气。
百年老港青岛港,一处和谐的家园,正在收获着坚守20多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硕成果,正焕发出越来越旺盛的活力,正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精神风貌迈向世界一流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