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以来,以黄金白银为代表的贵金属价格全面大幅上涨。伴随稀缺资源投资价值日益获得认可,市场投资的“资源热”并未降温。伴随中国的发展、全球经济的加速和资源硬约束时代的到来,资源的稀缺成为了一种常态 从上月中旬至今,老凤祥先后两次出现在陕西和山西质检局通报的贵金属质量不合规“黑名单”上,连续曝光引发了投资者对这一老字号商誉的担忧。 产品虚标纯度上黑榜 公开资料显示,3月23日山西质检局公布的去年第四季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通报显示,老凤祥64个批次的贵金属饰品中共有14个批次不合格,抽样不合格率为21.87%。 报告显示,不合格品主要质量问题分为两种,一是标识不合格,主要表现为贵金属饰品上未标明厂(地)址、产品执行标准、产品配饰的含金量、产品中文名称等;二是质量不合格,主要表现为贵金属饰品含金量不足、贵金属配饰含金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其中,老凤祥旗下的新绛县老凤祥银楼经销的标签为“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生产的999‰老凤祥牌千足金吊坠”,经检测仅为足金吊坠。 据了解,几乎所有国内珠宝企业都陆续登过工商部门的“黑榜”,从去年底至今,多家知名珠宝首饰品牌被有关部门检出质量问题。去年11月份,广州市工商局检出香港周大福、金六福、金凤祥、谢瑞麟等珠宝知名品牌存在质量问题,贵金属商品不合格项目主要为饰品质量、印记、贵金属纯度、有害元素等。 而老凤祥股份有限公司随后于3月30日发布了一则说明性公告。公告称:近日,《中国财经网》《证券日报》《青年报》等媒体刊载了题为《老凤祥多地爆出“质量门”,珠宝首饰行业以次充好成“潜规则”?》及其他相关报道。对此,公司高度重视,责成控股子公司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立即启动核查程序,详细调查发生在山西、陕西等地的“老凤祥”产品质量问题,积极回应质量监管部门、消费者及媒体的关注。 公告还显示,老凤祥方面已向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复检申请。另外,经陕西省质检局委托的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复查,同批次产品全部合格。此外,山西省出现的产品问题为标签打错,反映出旗下个别连锁店在操作程序及管理上存在的缺陷。 行业地位或将不会改变 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由创始于1848年的老凤祥银楼发展沿革而来,其商标“老凤祥”的创意,也源于老凤祥银楼的字号。老凤祥银楼是国内唯一一个相传超过一个半世纪的百年老店。 记者了解到,中国开放黄金贸易后,众多香港品牌涌入内地,随后欧美品牌亦步亦趋地分食黄金珠宝高端市场,老字号国企老凤祥在竞争压力下被动调整经营方式,近5年时间,逐步将经营中心由原来的黄金贸易转向终端销售。 广发证券认为,老凤祥公司产品为金银珠宝饰品,其影响远小于涉及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多数珠宝企业均发生过产品质量问题。“公司已经彻查此事,并表示会在今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以避免出现类似情况的发生。”经了解,公司一季报经营情况较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0%左右,净利润增速在20%-25%,我们预计公司12和13年EPS分别为:1.59和2.05元,目前12年估值水平为18倍,对应13年估值水平仅为14倍,估值较低,维持“买入”评级。 老凤祥最新年度报告显示,该公司加盟连锁专卖店和总经销代理的销售收入所占比例大致在44%和50%,而自营银楼的收入占比很小,只在6%左右,并以每年新增100家连锁加盟商的速度拓展与提升老凤祥的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报告同时表示,而前两者的毛利率要远远低于自营银楼的毛利率。因此,老凤祥在北京、沈阳等重点城市进行尝试,打造老凤祥精品旗舰店,逐步提升自营银楼的销售占比。 有券商分析师由此认为,老凤祥会受到质量事件影响,但目前行业地位不会改变。老凤祥预计2011年收入211亿元。 黄金股后市难乐观 近期金价呈现震荡盘整走势,有券商行业分析师指出:“从以往情况看,黄金股受期货市场联动机制影响较大,特别是金价单边波幅50美元以上将会直接影响到黄金股的走势。就黄金股后市看,其走势主要看期货市场表现,短期看,认为包括黄金在内的贵金属概念股皆不容乐观。” 不过,多家机构对金价表示看好,Sharps Pixley首席执行官RossNorman称,一旦印度珠宝商罢工结束,珠宝店重开时累积的实物需求对衡量亚洲实物需求状况极其重要,这些需求将为金价提供坚实支撑。此外,中信建投期货研究所分析师认为:从中长期看,认为黄金价格继续上涨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欧美债务危机不解,下半年美国经济可能增长放缓并且美联储或推出更多量化宽松措施,甚至欧盟版的量化宽松也极有可能发生,导致纸币贬值趋势持续。再加之国际局势动荡,黄金的避险需求持续将飙升,故金价震荡上行是大概率事件。” 但另一位分析师则表示:“目前美元指数升高和对欧债危机前景的担忧会加大黄金投资者的避险情绪并退场,另外,多家央行亦大幅减持黄金储备,这也不利于金价后市走向。” 数据则显示,2012年以来,以黄金白银为代表的贵金属价格全面大幅上涨。伴随稀缺资源投资价值日益获得认可,市场投资的“资源热”并未降温。伴随中国的发展、全球经济的加速和资源硬约束时代的到来,资源的稀缺成为了一种常态。业内人士由此表示,中国经济高增长也带来资源紧缺时代,经过近20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资源依赖度也逐步提高。中国的需求因素成为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而世界的工业化进程也进入了一个加速时期,对资源的消耗持续增强。据统计,全球资源的可消耗年限大概在50年之内,资源稀缺的矛盾开始越发凸显。 交银资源基金经理郑伟辉分析认为,从需求来看,以新兴市场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天然资源的需求十分强劲,新兴市场的人均资源消耗量相对于发达市场仍然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新兴市场的人均财富的增长,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在人均的资源消耗上,新兴市场仍存在结构性的上涨趋势;而从供应面来看,多数自然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且现在更大比例的资源需要在更具政治风险与形势更复杂的地区开采,开采的成本也呈上升的趋势,来自供应面的制约因素将长期存在。因此,资源供应面的制约因素和需求面的持续增长的矛盾使资源投资仍具备长期的投资价值。 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基金经理余广进而表示,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好公司持有是更为合适的策略。他认为,注重个股的价值判断,如盈利能力、管理层、估值水平等核心因素并重点考虑相对估值优势,以及行业趋势更为重要。而对市场本身,余广判断从整体环境来看,目前国外经济已触底,而国内经济仍在走弱过程,预计二季度政府仍有可能采取降低存款准金率的方式来舒缓经济增长下行风险。从较长的眼光来看,中国经济过去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都没有丧失前进的动力。因此大盘跌过前期低点的可能性并不大。(记者 李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