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提示
阴沉的天空飘着小雨,似是在表达对逝者的哀戚,在这样的天气中,我市昨天举行了今年首次免费海葬活动。在亲人的鲜花和泪水陪伴下,在无限的哀思中,两天时间将有754位逝者骨灰撒入大海。本次海葬的逝者青岛本地有623位,外地131位。昨天分三批有359位逝者魂归大海。市民政部门工作 人员表示,随着观念的改变,海葬这种方式越来越被众多市民接受。据介绍,青岛本地逝者实行海葬全部免费。
■现场 首批海葬754位逝者
昨天上午,在莱阳路12号旅游码头,为亲人送行的家属依次领取了逝者的骨灰。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已经办理了相关手续,逝者家属拿到相关证件后就可以凭证领取逝者的骨灰、鲜花、手套、《海葬证书》,证书里记载着逝者的姓名、生卒日期以及海葬的公历和农历日期。
骨灰如何避免领错呢?对此,工作人员解释,海葬用存放骨灰的白色盒子是可降解的,逝者的家属报名后,在他们的看护下,工作人员把骨灰放入降解盒内,然后统一写上编号,防止领错。民政部门规定,参加海葬活动的家庭,每户只能有4个人参加。
去年我市共组织了3次免费海葬,撒海的骨灰总数为1600多具,其中最多的一次有900多具。
■目击 鲜花泪水伴亲人入海
上午8时左右,首批领到亲人骨灰的市民依次上船,缓缓驶向前海。到达指定的海域附近时,船停泊下来,逝者的亲属小心翼翼拿出骨灰,通过船体类似漏斗的装置,把骨灰撒入大海。鲜花和骨灰一起融入了大海,逝者的亲属有的边撒骨灰边小声话别,有的则泪流满面、低声抽泣着,有的大声喊着“一路走好!”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和逝者道别。
由于海上的涌浪较大,个别市民晕船,甚至呕吐起来。记者看到,一名30岁左右的男子,依靠着栏杆吐了半天,但这没有影响他安葬亲人,在海葬过程中,他一直坚持着把亲人的骨灰撒入大海。
“我的丈夫去世10多年了,这次我送他海葬,让他魂归大海。”一名来自城阳的市民告诉记者。市民张先生表示,这次他送走了父母,等自己“百年”后,也要让儿女把自己送归大海,陪伴父母。
■背景 主要两类人选择海葬
海葬不仅仅节约土地,而且还是环保、生态的一种绿色葬式。
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选择海葬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学历较高或思想较开放;另一类是收入较低的家庭。今年我市又免除居民基本殡葬费,海葬基本上不用花钱,费用最低,因此有不少收入较低的家庭选择海葬。
■ 故事 他们选择大海安“家”
在现场,记者遇到了从新疆刚回青岛的张女士,已经76岁高龄的她特意来送别父母。张女士因为年事已高,听力不太好,牙齿也掉落大半,虽然身体欠佳,但她还是坚持要回青岛送父母最后一程。记者留意到,谈起送别父母时,她的眼睛里还是饱含热泪。
张女士的父母解放前安家青岛,母亲和父亲分别在21年前、16年前去世。父亲生前在邮政部门上班,母亲则是传统的家庭妇女。“父母去世后,骨灰一直寄存在殡仪馆。每年存放的费用是60块钱。我们后来觉得海葬的方式比寄存要好。”张女士的弟弟说,兄妹4人后来经家庭会议商定,把父母的骨灰撒入大海,让他们在大海中安息。“我们从小在海边儿长大,对大海有种特殊的感情。我们兄妹已经商量好,等‘百年’后,都参加海葬,与父母再次团聚。”张女士的弟弟表示。
留下遗嘱在青岛海葬
在海葬现场,一名东北口音的中年男子引起记者的注意,他穿着雨衣,静静等待着海葬活动。原来,他老家在辽宁,这次特意是来送别妹妹的。
“我的妹妹老家在辽宁,七八年前,因为工作来到青岛上班,是一家单位的中层领导。遗憾的是,去年病魔夺去了她的生命。”来自辽宁的施先生告诉记者,妹妹在遗书中明确提出,去世后要参加青岛的海葬,与大海为伴,家人因此报名海葬,完成妹妹最后的心愿。施先生说,妹妹特别喜欢青岛,尽管辽宁当地也有海葬,但妹妹没有选择那里,她希望自己的归宿是葬在青岛的大海。
■ 新闻分析 没有村民参加海葬
据市民政部门统计,自1991年至今参与海葬活动的基本都是城市居民,其中90%为市内四区居民,另外10%为外地城市居民,农村居民还没有一例参与骨灰撒海的。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这次参与海葬活动的仍没有发现农村居民。
对于这一原因,民政部门分析,一方面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入土为安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另一方面,目前政府支持村镇建立公益性公墓和骨灰堂,为当地村民提供骨灰安葬服务,全市范围自2005年以来建成数百处规范化公益性公墓及骨灰堂,可以基本满足当地今后30年内农村居民的丧葬需求,因此目前农村人口有土地可以安葬,也是他们不考虑海葬的一个主要原因。
■ 记者调查 海葬方式得到认可
对于海葬这种方式,参与的市民都很认可。一些在码头附近游玩的外地游客看到青岛的海葬方式,也持赞同态度。来自云南的游客李先生表示,政府花钱让市民免费海葬,的确是件惠民的事情。
记者调查的市民中,于女士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她告诉记者,海葬的方式自己能接受,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她经常一个人到海边,和大海说说话,大海就是她的朋友。于女士说:“如果我离开了人世,希望家人能够把我安葬大海,与大海为伴,畅游全球各大洋。” 海葬给家庭省钱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免费海葬,给市民节省不少钱。这名工作人员举例说,逝者的骨灰寄存在殡仪馆,每年的费用是40元到178元不等,而墓地的价位则早已超过万元。按照这个价格来计算,海葬对低收入家庭来说可以选择。
■变化 外地人参加海葬活动
本次参加海葬活动除了本地市民外,还有131名外地人报名,他们有的来自济南、淄博等省内城市,有的来自黑龙江等地。
来自黑龙江的一名中年妇女说,她的丈夫特别喜欢大海,这次能让他的骨灰撒入大海,自己也安心了。一名戴着眼镜的老太太走路颤巍巍的,她捧着骨灰盒说,自己来自济南,特意参加海葬送别亲人。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今天将有20多名淄博市民组团来青参加海葬活动。据了解,我市每次海葬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地人前来参加,自1991年实施海葬以来,到青岛骨灰撒海的外地人已有400多名。
■新闻延伸 海葬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保障殡葬事业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避开有限陆地资源,拓展新的领域。青岛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率先在全国开展骨灰撒海活动,并不断打牢基础,充分利用天然地理优势。青岛紧靠大海,在蜿蜒730公里的海岸线上,有大小49处海湾、60多座岛屿是我国北方最好的海域。青岛人常年生活在海边,与大海有着不解之缘,“魂归大海”既自然又亲切。工作人员介绍,从历年“海葬”数字可以看出,社会认可度、群众参与率逐年提高。而我市的“海葬”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市殡仪馆成立的殡葬服务中心,牵头协调和办理与骨灰撒海有关的海洋渔业、检疫化验、环保、港务、船只等相关手续,设立服务专线,受理丧属申请、签订协议,组织海上撒海仪式,提供骨灰袋、鲜花、手套、纸盒等基本撒海用品,提供骨灰运输和丧属交通服务,统一为丧属购买海上人身保险。 计划建海葬纪念场所
记者从我市相关部门了解到,海葬管理模式还在不断完善中,为方便市民和进一步推广海葬,青岛已经计划修建海葬逝者纪念场所,如纪念碑、纪念墙等,供逝者亲属集中祭奠和悼念。
■友情提示 参加海葬活动这样办理
据介绍,我市免费海葬政策的免费对象为参加由市民政殡葬部门统一组织、撒散具有青岛市常住户籍死亡市民骨灰的丧属;丧属在办理报名参加撒海活动时,持已被注销的死亡人员户口簿或者能体现死者系本市户籍的其他证明,以及经办人的有效证件,到青岛市殡葬管理所办理免费事宜 (四方区重庆南路178号,联系电话:84961560、84884444)。民政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下次海葬的时间还没有敲定。
■新闻链接 国内多地实行海葬
记者了解到,除了青岛,我国坚持每年开展海葬的城市还有上海、大连、连云港、天津、东莞、厦门等地。
上海市自1991年以来撒海的逝者已经达2万多名,并在滨海古园建立了海葬纪念碑,自2008年每年举行公祭海葬典礼,深情缅怀近两万名魂归大海的逝者。截至去年,唐山市已经进行了13次海葬活动。2009年,大连市率先在全国出台免费骨灰撒海惠民政策。今年4月3日,南通市举行第8次海葬活动,给每户发放1000元生态环保丧葬补贴费。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王磊江 王建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