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的前沿城市,用工问题一直深受关注。特别是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对外贸易订单激增,用工数量大幅增加,一时间“用工荒”成为企业与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如何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在调查中发现,宁波市江北区的部分村庄本地居民大多放弃进入企业劳动的机会,宁愿选择在家游手好闲,这就成为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出现的“用工荒”问题,一方面,企业招工困难,进场应聘人员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人员流动快,新招工人一般工作几个月就会离开,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不同程度的“用工荒”问题。 [案据] 1、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通胀持续,物价飙升,生活成本日益高涨,而企业员工工资收入增长速度不及CPI 增速,很大程度挫伤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加之城市外来工权益保障机制还未健全完善,外来工还无法享受与本地市民一样在子女就学、就医、社保、住房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缺少城市归属感,迫使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加大。相反,随着国家西部大开放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大量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选择落户在原先外来务工人员输出地,如贵州、四川、甘肃、安徽等地,东西部工资性收入差异日渐缩小,而当地生活成本较之宁波地区的生活成本却低了很多,这样的事实让很大的富余劳动力选择当地就业,间接地造成沿海地区企业招工难。 2、外来工群体代际替换,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性择业。静观这些年,“民工荒”多次出现,而今年企业用工缺口比之往年又更甚。背后存在着一个结构性原因:农民工群体正在实现一次大规模的代际替换,大量父辈农民工选择返乡就业,“80 后”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务工人员的主体力量,但是数量有限的新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相对于父兄辈,择业意识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更加看重企业的职业培训,希望通过学习培训获取一技之长。他们更多选择性就业,如数控操作、机械加工、物流配送、汽车维修等行业成为主要选择,而纺织、电子装配、建筑、餐饮服务等行业淡出了视线。因此大量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生产加工企业用工更是青黄不接。 3、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征地拆迁、撤村建居,造成大量的农民“赤脚上楼”,农民失去土地生产资料,“有人没事干”的问题很突出,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本地农民的择业要求较高,不愿进体力劳动型企业,另一方面拆迁区域的农民获得高额的经济补偿或房屋补助之后,经济能力大幅提高,“小富即安”的观念致使一批农民“自愿失业”。另外,随着城镇公共设施不断优化,房价上涨的同时,房租也不断上涨,部分农民通过房屋出租来获取固定的收入,间接地弱化了农民进企业就业的兴趣。同时,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特别是“40”、“50”农民又缺少职业技能。而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企业用工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大量的本地农民因不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造成待业。 4、谈到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招工难和用工难问题,一些企业家认为,诸多问题造成用工难题将会一年比一年严重。其一,从宏观的视角来讲,六七十年代多生育的年代已经过去,目前的社会劳动力多为80后、90后独生子女,家庭子女就业压力相对减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和企业数量规模的增加,用工量增多,新生代社会劳动力相对不足。其二,随着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环境拉动,就业岗位剧增,形成劳动力紧张,如:去年入驻河南的郑州富士康公司现在还在招工,为了招满员工和保证一线员工的数量,近期该公司的网上招聘不仅在招工广告中打出了月平均工资2200-3400元,提供员工住宿用品,员工宿舍配备空调、风扇、洗澡间、自动饮水机、电视房等设备供员工使用外,招工年龄还放宽至40周岁,文化程度放宽至小学。其三,社会就业观念引导滞后。80后新生代务工人员多为独生子女,生活压力远远优于六七十年代生人,80后新生代社会就业观念淡化,少干多拿意识严重,吃苦耐劳精神不足,尤其是城市独生子女,宅男、宅女和“啃老族”人数增多,造成一大批潜在的劳动力不能转化为有效的社会劳动力。 [方案] 1、转变观念,提高参与培训的意识。意识指导行动,就当前的农民教育来看,必须首先改变其观念,引导农民认识继续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才能落实教育培训的举措。农民是培训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任何培训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主体的参与,农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直接关系到开展培训的效果。所以,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是农民培训工作中一个关键环节。对于目前在农村缺乏农民教育培训氛围的情形下,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与支持农民积极参与到教育培训中,除丰富其业余生活以外,也可使农民具备一技之长。另外,掌握专业技术之后,填补企业“用工荒”的缺口,这样可以取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2.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制定激励措施。农民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长期忽视的一块重要内容,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出了很多年,而真正实施这一理念的实际行动还远远不够,对于占到人口多数的农民而言,解决农民的继续教育问题,是践行全民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政府部门提供财经支持必不可少。 政府应安排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要设立农民教育培训专项基金。主要是通过设立基金,面向全社会募集培训经费,重点支持示范点建设,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补贴专业农户进修深造,表彰和奖励农民教育培训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等。其次,政府要加大对现有农民培训项目的扶持力度。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自觉地参加各类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3、政府、企业与社区实现“三位一体”。农民教育的开展,政府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用工企业和社区的支持。“政府扶持,企业投入,社区服务”这样三方互动,相互支持,相互补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企业,面对农民工日益成为主力军的特点,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青岛港坚持对农民工一视同仁,培养、信任、重用农民工,把农民工培养、造就成为产业工人的一支生力军,使农民工实现了“四个根本性转变”(由技能匮乏向又红又专转变、由挣钱吃饭向实现价值转变、由短期务工向当家作主转变、由打工者向新时期产业工人转变)。对农民工干好了同样提拔、重用,让农民工有尊严、有地位。我们重用农民工,让大家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从单一的装卸工种发展到调度员、理货员、机械司机、修理工、船舶水手等工种,从普通工人岗位发展到车长、班组长、队长、公司副经理、公司党委书记等重要管理岗位。农民工与正式职工同工同酬,一个单子发钱,一个食堂吃饭,一个教室接受培训,广大农民工名利双收,素质大大提升。(魏炳锋) |
上一篇:常德传:“建议”真正来自基层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