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 正文

H&M多次深陷“质量门” 被曝对质量把控不严

来源:广州日报 2012-03-20 09:58:55

    2012年,身着H&M内衣的贝克汉姆广告出现在全球各地的媒体上,H&M又一次引爆了时尚圈的热点。几乎同时,在中国内地,H&M却多次深陷“质量门”。记者调查发现,高速的市场扩张与供应链的管理疏漏让H&M在中国陷入两难。

    自2007年H&M在中国开出第一家店以来,H&M已经至少3次被国内多地市工商、质监部门抽检为“质量不合格”。2012年1月28日,由上海质监部门发布的报告显示:货号为“605040/2011.6”,规格为175/100M的H&M针织毛衣的纤维含量项目实测结果与产品标注的不相符。在2010年6月,上海质监部门在抽检中也发现H&M一款针织休闲上衣PH值不合格;而在2008年,H&M被检测出“PH值、衣物成分和吊牌不符”。

    原料采购有漏洞

    一位H&M代工厂员工向记者透露,在中国,H&M的采购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H&M亲自采购原材料,然后将面料运到代工厂生产;另一种是H&M指定某代工厂采购、由代工厂向面料厂商订货采购。实际上,这种面料采购方式容易造成不可控的因素增多。

    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副经理陈鑫告诉本报记者:“整个代工行业的利润是非常低的,在10%左右。只要没订单就会亏损。”由于代工企业对很多服装品牌依赖性很深,与国际大牌合作,这些代工厂几乎没有议价能力。随着原材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的上升,这些工厂为了摊销风险,唯一能控制的就是产品成本。一位专门从事服装原料采买的行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大牌需要的价格,我们只能通过寻找其他面料来解决,但是往往由于面料的改变,服装的效果也就有所不同。”

    H&M方面称,目前H&M与全球各地700多家代工厂有合作关系,H&M全球共有150名质检员,每年进行超过50万次的质量检测。

    以H&M提供的数据计算,在全球,平均每位质检员需要盯四五家代工厂,加上分包出去的其他厂,质检员任务压力非常大。

    “后反应”模式之困

    除了品控员工作量大,许多代工厂还会设法“拉拢腐蚀”来自企业的质管员,以便于自己的产品顺利通过质管员的检验,过关交货。

    上海一位为H&M代工厂提供验厂服务的经理称,H&M江浙一带的代工厂规模大小不等,而在一些规模较小的代工厂中,存在设备人力配备不足、内部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对此,H&M没有表态。

    “质量出现问题,订单被H&M拒收的情况也是有的。”上述验厂经理说。不过,从事纺织检测的一位专业人士向记者透露,一般来讲,服装检测一次需要3~5天,如果服装不合格,重检需要7~10天,而对于快时尚企业来讲,耽误一天时间就可能导致产品无法上架。所以质管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

    而很多时候,品牌代工企业采取的不是“过程控制”的模式,而是采用“后反应”模式,即出现问题之后再对供应商采取措施,减少订单或取消合作等,这使得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新业广场海洋贝贝伤人自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