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三级医院服务网 未来5年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将面临重大调整 未来5年,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疾病模式转变使我市卫生工作面临重大挑战,如何提高医疗水平,让市民“病有良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党代表、市卫生局局长、党委书记曹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5年,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面临重大调整,我市将从推进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城市医疗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1小时到达三级医院 “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未来5年,我市将按照增加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原则,制定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曹勇介绍说,这包括实施“百万平米”卫生设施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市佑康医院(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迁建)和市立医院东院区(二期)等工程建设,同时继续推动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市妇女儿童医院二期等在建工程,配合推进山东大学附属青岛医院和省眼科医院扩建项目建设;调整医疗机构布局和功能,建设市级医学中心和区域性医疗中心,形成医学中心、医疗中心、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研究,提高科研和疑难重症医疗救治水平,在全市形成布局规划合理、优势学科突出、技术水平较高、全市居民可及的三级医院服务网,使居民1小时能到达三级医院。 家门口能看大医院专家 “为方便市民在家门口看病,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我市将编制和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成七区和五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曹勇说,未来5年,我市将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强化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居民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健康管理服务,使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0%以上。 同时,我市还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在七区新建居民区和五市建成区增加布点;健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探索 “治疗-康复-护理-家庭”就医梯度路径,引导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在基层就近诊治,分流大医院病人;完善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制度,继续实施“卫生支农”和“卫生强基”两大工程,促进优质人力和技术资源向基层流动,使得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大医院专家的诊治,既省时省力,还省医疗费用,同时还能带动社区医生提高医疗水平。 人才实力达国内先进水平 “病有良医”离不开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曹勇表示,在这方面,未来5年,我市将加大医疗、公共卫生、中医药和卫生管理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支规模适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卫生专业队伍,使全市卫生人才队伍整体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业务骨干境外培训、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基础实用型人才建设计划,完善人才激励、评价和管理政策,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体现医务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水平。扩大岗位绩效工资实施范围。推行岗位管理,实现同工同酬同待遇。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 同时,我市还将打造一批卫生重点学科:围绕严重危害我市人民健康的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痛风、免疫风湿病、哮喘病等常见病、多发病,通过人才、设备、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及信息发布、技术准入等方式,发展全市专科病诊疗中心,推进优势卫生资源的横向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