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西山后韭菜、平度生姜、古岘洋芋、蓝村大米、胶州大白菜……大沽河两岸素有岛城“粮仓”之称,“母亲河”滋润着两岸的每一寸土地,孕育出了青岛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农业品牌。连日来,记者沿大沽河两岸走访,看到“老粮仓”走上新路:一度消失的蓝村大米“复活”了,“辣椒之乡”“花生之乡”“蔬菜之乡”等规模化现代农业的聚集区出现了…… 蓝村大米复活记 大沽河多次治理后蓄水量增加水源充足 蓝村大米40年后“重生” 即墨蓝村镇有数千亩盐碱地,40多年前,在这片盐碱地上,曾孕育出清香可口的优质大米,因此蓝村大米也曾一时名扬四方。但因为缺水,蓝村大米这一品牌后来“销声匿迹”,成为当地人的遗憾。 如今,消失40多年的蓝村大米重新“复活”,不能不给大沽河记上头功。这一消失和复活的故事,给大沽河两岸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路径。 响当当的品牌走进记忆 58岁的孙新祥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蓝村镇的盐碱地上曾种了不少大米,当地村民背着蓝村大米到青岛换面吃。那时他清楚地记得,一斤大米能换来两斤白面。当时过年过节,谁家买上一袋蓝村大米,在青岛那是很有面子的事。 蓝村镇政府农业中心主任张明哲告诉记者,以前蓝村属于烟台属地,使用莱西产芝水库水源,由于生长期长、日照充足,加上当地土壤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蓝村大米广受欢迎,曾一度畅销青、烟等地。而后,由于水源不能满足种稻要求,加上人们崇尚经商,包产到户后土地条块分割,人们逐渐放弃了种水稻,蓝村大米消失了。 蓝村大米“重出江湖” 孙海祥是让蓝村大米“复活”者之一。去年,他听父亲讲,这几年大沽河的水源丰富了,如果能把蓝村盐碱地上的大米复活了,真是一件不错的事。于是,孙海祥开始着手筹划再度种植蓝村大米的事。 孙海祥调查发现,北方也有种水稻的,但都是旱稻,由于浇灌不充分,口感一般。接着孙海祥又找到了几名当时种植蓝村大米的老人,听他们讲当地种蓝村大米的经验。 为培育出适合蓝村盐碱地的稻米品种,孙海祥等农民把土壤采样送到辽宁、黑龙江等多地的水稻研究所进行分析,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去年4月份,近千亩的水稻田顺利插秧,首次栽种的品种选定了辽宁以南、江苏以北的香米水稻种子。由于盐碱地蓄水能力弱,当地有“十年九不收”的说法。孙海祥等又专门从北京、青岛的大学里请来专家进行指导,成功将消失了40多年的蓝村水稻“请”了回来。 大沽河水“激活”老品牌 “虽然现在水稻都收割完了,但水稻田里还是很湿润,地下挖两米就能出水。”孙海祥告诉记者,蓝村大米再度“复活”离不开大沽河的水。早几年,蓝村也曾有人提出重新种植大米,但因为没有水源保障,这些想法最后都放弃了。去年,孙海祥等5名农民成立了蓝村大米合作社,拿出500多万元,将大沽河里的水引到了水稻田里,还在近千亩水稻田四周挖了许多蓄水池作为备用。这样,水稻田不缺水了。 在收割前一个月,看着长势喜人的水稻,孙海祥等人心里也没底。收割后发现亩产量竟达到了近千斤,每斤的价格也卖到了13元到23元不等,孙海祥这下乐了,他信心百倍地说,今年准备再扩大种植面积,把当地更多的村民拉进来,一起把蓝村大米发扬光大。 大沽河再治理农业受益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胶州李哥庄镇也在尝试让以前消失的盐碱地大米“复活”。莱西因缺少水源而消失几十年的孙受镇山后韭菜,又在大沽河畔叫响,成了远近闻名的农业品牌。这一切都得益于这几年大沽河治理后水源的充足。 即墨移风店镇王海刚镇长告诉记者,大沽河历经数次治理后,沿途建立了许多拦水坝,大沽河两岸的地下水源这才慢慢充足起来,河床周围就像是一个“大水壶”,当地村镇也就因“水”而动了起来。这次,大沽河治理工程启动,大沽河的地下水源会越来越多,辐射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大,一个庞大的特色农业链会慢慢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