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老虎,咕嘎咕嘎两毛五……”在即墨地区,流传着“泥老虎”贺新春的民谣。即墨“泥老虎”在车家沟村有着150多年的制作传统,成为在那个年代儿童们最为美好的记忆。然而,现在即墨车家沟“泥老虎”传统制作却面临着失传的尴尬。目前,即墨文化部门正在着手“泥老虎”的视频和文字资料的整理,力争保护即将消失的充满浓浓民俗味的“泥老虎”。 一只“老虎”30道工序 日前,记者慕名来到即墨车家沟村65岁的曹孟雨家中,院子里,曹孟雨的老伴在忙着晾晒刚刚制成泥坯的“泥老虎”,进入屋内,曹孟雨正坐在房间里,捏着毛笔一笔一画地往泥老虎上描着彩,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老虎出现在记者眼前,它们头顶上插着彩色羽毛,身上涂着五颜六色,吊眉阔嘴,红唇白牙,看上去威风凛凛。记者大略数了数,整个房间挤满了上千只彩塑 “老虎”,一股传统年节的气息扑面而来。 曹孟雨告诉记者,制作一只“泥老虎”需要30多道工序,和泥,踩泥,制作哨子,成型,刷粉,上彩,一天下来,也就能做三四十只。今冬以来,他总共做了3000只左右。 据了解,目前在市场上,小的泥老虎大约卖3元钱,大的卖五六元。 手艺是跟爷爷学来的 据曹孟雨介绍,自己小的时候,每到春节前夕,爷爷都要制作一批“泥老虎”,他时常蹲在爷爷的身旁,跟爷爷有板有眼地学。 “当时家里的条件很差,爷爷和奶奶就起早贪黑制作‘泥老虎’,补贴家用。 ” 曹孟雨告诉记者,制作民俗“泥老虎”的手艺是爷爷的上一辈传下来的,当时,村子里的很多人也会做,车家沟“泥老虎”都卖到了烟台、威海等地。 “但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很多人就不再从事传统工艺‘泥老虎’的制作了……”面对即将失传的民俗传统的工艺制作,曹孟雨感觉很可惜。曹孟雨希望通过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发扬和传授这种保持民俗传统的制作技艺,让传统的民俗制造工艺发扬光大。 当地正在申办“非遗” “现在,我们已经对即墨‘泥老虎’的传统制作方式形成了文字和视频资料,进行大量的抢救性保护工作……”记者从即墨文化部门了解到,目前,即墨“泥老虎”已经作为“非遗”项目上报,当地有关部门将采取更多的保护手段,对传统的民间民俗的东西进行大量的抢救挖掘和保护性工作。 |
上一篇:“政府一年补贴咱家一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