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局限制影院票价的做法并不妥当,其最终损害的是日渐成熟的电影院市场。而若想将电影票价真正降下来,应该从根上解决问题,首先就是抑制电影制作方的投资成本。 电影票限价这一新闻在互联网上已经热了将近两周。目前,围绕这一新闻热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一种是完全拥护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政策。认为,出台建议性指导票价和最高限价这一政策,有利于电影走入寻常百姓家,丰富国人的文化生活,并带动电影票房的增长。对这一政策叫好的评论,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甚至有观点认为,抑制电影票价不能止于“限价令”。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电影非生活必需品,票价应由市场说了算。网友@我爱乐哥在微博上这样写道:“电影票价都要限,让计划经济来得更猛烈些吧。借保护民生之名,行权力寻租之实啊,政府的手越伸越长鸟,企业的公关费用得提高比例啊,否则怎么对付得了这张大嘴”。 笔者也认为,电影局限制电影票价的这一做法有违市场规律,有滥用行政职权的嫌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宏观调控不可或缺,但也不能触角过于细腻,否则势必会影响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当前国内电影票价的过高,并不能将原因全部归咎在影院所售的电影票价上。一张小小的电影票上,承载着很多的利益成本。这上面不仅包括影院自身的运营成本和加盟的院线成本,同时包括影片发行方,制片方和各种税收成本。 据介绍,中国电影实行院线制,并采用分账的形式来分取利润。按照国家规定,影院方不超过50%,也就是说一张60元的电影票,电影院(含院线)收30元,再由发行方、制片方、电影专项基金(5%)、营业税金(3.3%)和其他附加部分按比例分账。 因此,若在电影票价的销售额度上做限制,遍布在各地的电影院将是最大的受害者。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电影票价的降低并不代表者会有更多的人走进影院。在互联网广泛普及之下,有更多的人会选在在家通过网络在线观看电影,特别是对于一些质量并不怎么样的电影。可以说,决定人们走进影院的最关键因素是电影的质量,而不是电影的价格。 曾经风靡全球的《阿凡达》《碟中谍》等好莱坞大片,在引进中国后,票价也是相当的不菲,但基本上是场场饱满。其关键就在于这些影片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令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有了很好的体验,因此其并在乎电影票价的高低。 而纵观国内的电影,除几个大牌导演的电影尚可引人注目之外,一些国产片是在令人难以恭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谈不上票房了。此外,国内影片在制作上近些年来非但不在质量上求上进,反而开始在制作成本上攀高低。据悉,去年12月底上映的《金陵十三钗》投资3亿,号称是中国电影史上最贵的一部,虽然观众对其内容还算满意,但是众多观众都对其竟然花费6亿表示震惊。 网友“勇立潮头”:《盗梦空间》投资1.6亿美元;《洛杉矶之战》从头打到尾才0.7亿美元;即将上映的《碟中谍4》投资约1.4亿美元。《金陵十三钗》花这么多钱可能吗? 在此,我们尚且不讨论《金陵十三钗》花费的6亿都花在什么地方上了。但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们绝不能忽视,即如此高昂的制作成本,其最终必将分担在消费这头上,而承担这一分配渠道的工具自然就是影院的票价了。 因此,笔者认为,电影局限制影院票价的做法并不妥当,其最终损害的是日渐成熟的电影院市场。而若想将电影票价真正降下来,应该从根上解决问题,首先就是抑制电影制作方的投资成本。当前,已经有太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低沉本并非不能制造好电影。除上述提到的国际大片《盗梦空间》《碟中谍》等影片外,国内的《失恋33天》以及筷子兄弟所拍摄的系列电影如《父亲》《老男孩》等都是小成本电影,但都具有不错的票房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