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柔道项目介绍

来源: 2011-12-06 14:15:16

    一、柔道的起源

    明治十年(1877丰)三东京帝国大学(现在的东京大学)学生嘉纳治五郎,当时十八岁,他从健体的愿望出发,立志学习柔术;经过数年努力,业艺达到很高水平。他对天神真杨流派、起倒流派,以及其它各流派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视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经过整理改革,使柔术技艺理论和技术趋向完善,并制订了一套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法,取消了具有危险性的动作,确立了以投技

、固技、当身技三部分为主的新的柔术体系,从而使传统柔术的面貌一新而改革创造成为现代柔道运动。从此,对柔道成为具有教育性的体育项目开始了科学探讨;并使柔道在培养高尚的意志品质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日本人民出于对柔道的推崇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非常敬仰嘉纳治五郎先生,把他称为"柔道之父"。 嘉纳不仅是现代柔道运动的创造者、倡议者,也是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一位对国际体育界有重要影响的伟人。

    二、柔道与中国的渊源

    柔道的前身是柔术, 柔术脱胎于中国武术,而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几乎所有的东西( 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都是借鉴、学习中国的。日本深受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 便根据“易经”中“以柔制刚”的学说, 将“体术”改称为“柔术”。“道”字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一直被视为一大“神物”, 尤指宇宙万物之本质和规律。如天道、人道等。至于形式末节是不能轻易言“道”的。然而日本人对“道”的理解与中国不尽相同, 他们把有形有术者皆命为“道”。于是饮茶之艺称为茶道, 插花之技称为花道、香道、书道、剑道、弓道。

    明治维新时期, 柔术被视为阻碍潮流之古代武术而遭到禁止, 柔术因而没落。直至明治15 年( 公元1882 年) , 嘉纳治五郎综合了各流术派的精华, 把柔术改良为一种新兴的运动“柔道”。由术到道, 嘉纳治五郎提到了老子《道德经》中下面几句话对他的启发, 即“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草木生也柔,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待, 是以兵强则不嘉把, 木强则折”。可见, 柔术可作为一切生物的养生之道。所以, 嘉纳治五郎把单纯武打的柔术改革成“修身养性”的身心功法。柔道的精髓定为“体育、修心、护己”, 就是以柔顺求生存发展。今日之道, 乃是锻炼身体修心养性、增强意志品质的一项体育运动。柔道运动宗旨: 锻炼身体, 强健体魄, 修心养性, 陶冶情操,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尚的运动道德和互助友爱之精神。现代柔道技术是“以柔克刚, 刚中有柔, 柔刚相济”为基本原理。以柔克刚, 即顺应对手之力另加以“以柔制胜”, 但柔不一定能制刚, 刚也不一定能制柔。刚柔相争, 双方斗争的胜负寄托于推移变化运用之技巧。

    我国学者梁容若在《陈元赟评传》中说:“日本所谓柔道者,取柔以克刚之义,以锻炼身体,修养精神为目的,以虚静调息为术,能不战而仆敌,思想根源实出于道家。相传元赟实传其技,然柔之为术,元赟东渡前日本似已有之。宽永中,关口柔心已以‘柔术’名于国内。元赟之功,为改进完成柔道。元赟寓江户国正寺时,浪人福野七郎右卫门、矶贝次郎左卫门、三浦与次右卫门,三人寓同寺,元赟授以大明捕人之武术,三人苦心研究,遂通蕴奥,遍传各地,屡有改进,渐与日本固有之柔术混合,迄今重于体育界”。

-
相关链接

上一篇:柔道比赛规则
下一篇:柔道战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