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陶,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城阳西城汇黑陶生产始于明代,兴于清代,解放后达到鼎盛时期。青岛人熟知的天后宫屋檐上,就有西城汇烧制的黑陶工艺品“狗子兽”、“望天吼”。这项没落的艺术如今再度绽放,在我市刚刚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西城汇黑陶再度映入人们眼帘。昨天,记者慕名前去采访。 在采访艺人田守超的时候,他的话一直不多,但做出的东西却让记者眼前一亮。他的纯朴,做黑陶时那种认真执着劲非常让记者感动。而从村干部到村民提起村中黑陶的历史时,都会表达出由衷的自豪。虽然黑陶艺经历过没落,但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随着人们追求返朴归真的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民间艺术,特别是散发着泥土芳香、与我们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工艺,必将在这一代或下一代人手中得到继承发扬。让我们期待西城汇黑陶重放光彩。 用它蒸馒头一点不湿皮 在西城汇社区一处民房里,只见室内外都摆满了尚未入窑的陶坯。48岁的艺人田守超拿起一块泥块,放在转动的模具上,很快就出现了圆形的盘状,经过他的手工打磨,又滑又亮的黑陶坯就出现在记者面前。记者看了一下表,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就做好了一个陶坯。 据田守超介绍,做好这个陶坯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阴干,然后用专用工具打眼,打完眼晾干,然后可以开始烧制。烧制时,先是敞开窑口,再封闭窑顶,慢火熏烧。熄火前将烟道封住焖烧,待降温后出窑。这样,在还原气氛下,使陶器渗炭变黑。出窑后的陶器色泽光亮,胎薄质硬,敲打声音清脆响亮。用其蒸馒头不湿皮,一直是当地人喜欢用的物品。 南岸土作碗稀饭特粘乎 谈起烧制黑陶用的原料——粘土,居委会主任田有浩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村地处三标山、莲花山、小龙山腹地,三条山上的水在此交汇形成墨水河,墨水河将山上珍贵的泥冲下来,在这里便产生了麦饭石黑粘土。陶土就是挖取的表层沙土和下层生黄土之间的黑泥,大约隐藏在1米深左右的地下,选择其中含量和粘度适中的作为原料。 祖祖辈辈无论严寒酷暑,和泥都要赤脚踩熟,冬天有时候下着大雪,脚上被冻开口子依然不休息,夏天无论气温多高,烧窑时也要站在窑口寸步不离,凭借着这种毅力,黑陶文化才得以继承和发扬。 记者采访时得知,村里人生活都喜欢用黑陶制品,用南岸取的土烧制成的碗,盛玉米粥非常均匀。一换成用北岸取的土烧制的碗装玉米粥,水与面泾渭分明。 每月发工资村里养技师 西城汇人从事黑陶制作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民国”初年,改生产土瓦为生产“洋瓦”,分青红两色,产品畅销省内外。罐瓦盆生产,是西城汇村民祖辈流传的传家宝。 据67岁的制陶艺人刘泽良介绍,他们村当时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除了制作食物器皿,还制作庙宇、祠堂上面的“龙头”、“望天吼”、“神上神”等建筑构件,本地的太清宫、天后宫都有这里出产的作品。 近些年,随着不锈钢制品和塑料制品的普及,黑陶制品逐渐被替代,会这项手艺的人纷纷改行,西城汇黑陶手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目前,在西城汇会手艺的人仅有三四位,48岁的田守超就是一位,如今,村里每月给他发2000余元工资,和另外一名艺人成了专职的黑陶技师。 村委要建一个黑陶展厅 “这项看来不起眼的艺术品,虽然粗糙一些,不像日照龙山文化出土的黑陶蛋壳陶那样精细,但我们也不能让其失传。 ”田有浩顺手拿起一件刚出窑的工艺品,说出了他们的决心。 据介绍,下一步,村委将重新选址,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一个专门的黑陶制作工艺博物馆,将散落在城阳民间的黑陶制品,重新归拢起来,形成一个展示厅。然后再建一个烧制的窑,让喜爱这项手艺的人,都来现场制作自己设计的作品。他们还准备与学校建立联系,将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教育基地,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逐渐融入时代特色,这样的话,才能使黑陶技艺再度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