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新闻中心> 半岛网闻 > 正文

青岛举行今年第二次海葬 379名逝者魂归大海

来源:青岛早报 2011-10-23 07:12:25

  温暖的阳光照在海面上,海鸥似精灵一般盘旋着,在鲜花和音乐的陪伴下,在亲属的目送下,379位逝者的骨灰昨日缓缓入海,回归自然。昨日上午,市民政局举行今年第二次免费海葬活动,这也是我市自去年出台惠民政策后的第三次免费海葬活动。

  海葬全程环保低碳

  昨日清晨7时30分,记者来到莱阳路旅游码头海葬登船现场,这里已经排起了等待上船的逝者家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殡葬管理所的

工作人员给逝者亲属每人准备了一束白菊花和一副白手套。此外,还特意制作了骨灰撒海纪念证,记者看到,纪念证的色彩为蓝色,上面有逝者的照片、姓名、故去时间、海葬时间等。

  8时整,随着一长三短的汽笛声响起,一艘艘搭载着逝者亲属的游艇缓缓驶出港湾。逝者亲属们捧着亲人的骨灰盒,神情肃穆,脸上写满了悲伤。离岸航行了二十多分钟后,十余艘船只依次停在海中,哀乐响起,游艇上的家属陆续起身,依次走到船舷边将亲人的骨灰缓缓撒入大海,同时将菊花的花瓣掰下来随着骨灰一同入海。

  记者在游艇上看到,游艇栏杆边缘放置了三四个类似漏斗的装置,工作人员介绍,逝者的家属通过这个装置把骨灰撒入海中。游艇中部放置一个大纸箱,“这是回收箱,为确保海葬活动真正环保低碳,除骨灰和鲜花外,其余一切物品都要回收,不能扔进大海。即使是鲜花,也必须摘下花瓣,把枝叶等全部回收。”工作人员说。

  白血病男孩来“看海”

  在送行的人群中,一对不停哭泣的母女格外让人动容。女孩双手把骨灰盒抱在胸前,眼神直直望着前方,任凭眼泪决堤般涌出。一旁的母亲头发略显凌乱,脸色憔悴,双手捧着一束白菊花,双眼红肿,眼泪已流干,只是低头不停地用手抚摸女儿手中抱着的骨灰盒。她身旁的丈夫为了不让泪流出,仰起了头,叹气,陷入深深的悲伤中。记者采访了解到,女孩名叫王伟超,是莱西人。弟弟王伟江2009年7月查出患有白血病,当时他刚过完18岁的生日。“弟弟乖巧懂事,学习很好,我们当时的想法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给他治病。”王伟超说,但一切的努力还是没能挽回弟弟年轻的生命,今年7月份弟弟走了。

  “在青医附院住院治疗的时候,很多好心人给我们捐款,这些我们都记在心里。现在儿子走了,我们接下来就是想办法还这些好心人的情。”母亲刘德红说,两年的住院治疗总共花了40多万元,这根本不是她这个家庭能承受得了的。“儿子生病前没来过海边,一直在莱西,生病后来到青岛治疗,住院时就一直嚷嚷着要去看海。虽说医院离海很近,但他没法下床去看。现在我带他过来,算是了却他一桩心愿。”说着,她从包里拿出了儿子的照片,看了又看。记者注意到,照片中的王伟江是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

  一行8人为双亲送行

  逝者家属荆女士兄弟姊妹共8人,昨日一起带着父母亲的骨灰参加海葬仪式。“父亲去世11年了,母亲去年过世的,相隔了10年,母亲临终前就嘱咐说要我们把她和父亲葬在一起。”荆女士说,青岛人以海为伴,自古就有海葬的传统,征得全家的同意后,他们选择了海葬的方式让父母“相聚”,“每次看到大海都会想起父母的音容笑貌,这样做既文明又有纪念意义。”荆女士说,以后每到双亲忌日,一家人都会带着鲜花来到海边,将朵朵花瓣撒向大海,寄托对亲人的思念。“我来给老头子撒骨灰,他走了都快7年了。”今年76岁的孟洁一老人看上去精神还不错,她告诉记者,老伴生前是名海军,年轻时和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到老都没有离开过海军部队。“他临走时就嘱咐我,要把他和大海葬在一起,我当时还接受不了,想让他入土为安。”孟洁一说,后来在儿女的开导下慢慢接受了这个安葬方式,但因为儿女常年在国外,想全家团聚在一起不容易,为此海葬这事一直拖到现在。“总算是赶上了今年这批海葬,侄子也从新西兰飞回来,陪我一起给老头子送行。”孟洁一老人颇感欣慰地说,海葬这种纪念方式非常环保,而且节约土地,她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这点。

-

相关链接

上一篇:两万名市民争赶读者节 幸运读者捧回彩电(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