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精神卫生中心护理员:让每个病人都有“尊严”

来源:青岛日报 2011-10-17 10:04:46

本报记者 贾 臻 文/图

“孩子来这里住院了,你们就放心吧,我们会好好照顾他的,你们也趁着这几个月好好回家休整一下,只要治疗得当,再回家按时服药,这个病并不难治。”当记者穿越两道铁门来到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第五病区时,护士长吕江玲正在轻声安慰着一对正在抽泣的病患的父母。

干了25年的老护士

送走他们后,吕江玲锁好铁门,便开始对各个病房进行15分钟一次的巡查。“他们行为有

太多的不确定性,有的患者会把输液器自己调到最快,有的患者会自行把针头拔下来,这些都得靠我们看着。”看到有个患者的裤子上有个洞,吕江玲返身回了护理站,拿出“百宝箱”里的针线,在反复比对了线和裤子的颜色后,便戴上老花镜一针针地缝起来。

在精神卫生中心的所有病区,护理站里都有这样一个“百宝箱”:里面有指甲剪,小剪刀,小锉刀,水果刀,还有各种颜色的线圈和各种大小的缝衣针。“指甲剪是用来给患者剪指甲的,小锉刀是打磨指甲的,水果刀则是给患者们削水果用的。”吕江玲说,由于患者的特殊性,一切有危险的用品都不能让他们带在身边,因此这些日常生活都由她们来照料。

吕江玲所在的五病区收治的都是男性重度精神病患者。从护校毕业后,吕江玲便一直在这里工作,现在已经有25个年头。25年来,每当遭受患者的打骂时,吕江玲总是一笑而过。因为她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刚入职时,有两位老护士在面对突然发病的患者时,虽然被打得头破血流,但仍然冲上前去保护他不让他自伤的场景。“这里的患者都很可怜,他们虽然处于发病状态,但仍然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尊重。”

80后女孩经受考验

重度精神病患者治疗的周期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半年甚至一年,因此这里的护士们在做好日常的医疗护理工作外,更多地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

“很多患者刚入院时,指甲都有5、6厘米长,头发很杂乱,衣服也是破烂得不成样子。我们现在每周二给他们洗澡,一个月给他们理一次发,一个周给他们刮一次胡子,衣服脏了就给他们洗衣服,碰到因为服药过多而产生吞咽困难的病人,还要给他们喂饭。”现年25岁的刘珊珊,这个在家里娇生惯养的80后女孩,说起怎么照顾人时,头头是道。当记者问及她有没有为父母洗过衣服,理过发时,她眼圈红了:“从来没有回家后帮父母干点什么,也从不和父母说我在单位都干什么,挨打挨骂了也不能说,不然父母担心。”但她随即又破涕为笑,称自己算是学了一门手艺,为了哄患者满意,她下班时在网上查资料,到美发店里当学徒,现在已经能把好几种发型理得像模像样。

现在,五病区的护士有一半都是80后,她们说在这里她们在经历着人生的另一次成长。

“其实,这些病人真的很可爱,他们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遭受了我们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扶他们一把。”同为80后的护士刘媛媛说,有些和她同龄的在恢复期的病人,她常常会去主动找他们聊天,比如说担心重新返回大学校园之后同学会不会接纳他,返回社会之后会不会有单位录用他。“这时,我就会告诉他们,你们只是暂时生病了,就像感冒一样,病好之后想干嘛就干嘛。”

要照顾好患者,也要理解患者家属的痛苦

在护理站的值班表上,记者看到了用钢笔密密麻麻记录的饭店订餐电话,有排骨米饭,有饺子,还有川菜……这些都是常年以来,为患者叫餐而记录的。因为医院的电话只能打内线,她们还自己掏钱买来了电话卡,吕江玲说,由于精神疾病患者反复发病率高,三四十年的病史往往让患者家属疲惫不堪,所以很多家属将患者送到医院后便不再探望,有的家属直接将患者医保卡交给她们,让她们帮忙刷卡支付治疗费用。每年一到换季的时候,很多病患的衣服、鞋子都是护士们从家里带来的,她们还会将上一季的衣服洗干净晾好,等着下一季再穿。时间长了,病号们就把她们当成了家人,想吃什么就直接告诉她们,水果、蛋糕等零食也是换着法子给他们带。有一次,有个患者说想吃肉丸子,吕江玲在上了一晚上的夜班后到市场上买了肉馅,做了4个大丸子送到病房。

“我们不能指责病人家属,因为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就是灭顶之灾,很多家属都心力交瘁,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吕江玲说,挨患者打骂她不怕,因为这是工作需要,但是每当看到患者家属的眼泪,听他们讲述家庭的故事时,她就会偷偷地流泪,“其实,患者家属更需要心理安慰和疏导,更需要社会的关怀。”

-
相关链接

上一篇:麻醉师:无影灯下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