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公交头班车开了五年 4:10出门还吃不上早饭

来源:青岛晚报 2011-10-12 09:13:12

    昨天清晨4时10分,天上一点光亮还没有,一阵阵北风带着凉意,记者虽然穿着两件长袖衣服依旧感到身上冷飕飕的。这时,家住长春路的曹连顺已经出门了。曹连顺是公交巴士公司汽车七队211路驾驶员,他担负着开头班车的任务已经5年多了,是全市公交驾驶员开早班车时间最长的。为保证市民能准时坐车出行,曹连顺要从住处步行十几分钟到班车换乘点,坐班车到南京路停车场提车,然后到车队发车。

    手机定闹钟却是震动

    因为每天都要开头班车,为保证充足睡眠防止疲劳驾驶,曹连顺养成了习惯:几乎每天晚上不到21时就早早上床睡觉了。而为了确保次日清晨自己能准时赶上班车,曹连顺特意用手机定了闹钟,但调的却是震动。“其实现在不定也差不多,养成生物钟了。以前用马蹄子闹钟,声音非常大,一人上班全家受累,我起床了家里人也别想休息。 ”曹连顺一家和85岁的父亲住在一起,为不打扰老人还有正在青岛理工大上学的孩子,早晨起床时,他都是蹑手蹑脚跟“做贼”似的,尽量不弄出声响。

    步行十三分钟去坐车

    每天早上,曹连顺都得从家里步行十几分钟赶到利津路接送点乘坐班车。因为班车要绕一段路接其他同事,这样大约半个多小时到达了211路南京路停车场。到达停车场后,曹连顺立即拿着钥匙发动了公交车,车辆预热过程中,曹连顺先在车上检查了一遍逃生锤、车窗和座椅,然后又俯下身查看刹车、方向盘等是否完好,此后,他又从调度室拿出一根铁棍,“一辆公交车关系到好几十人的生命安全,出车前必须认真准备,马虎不得。 ”曹连顺告诉记者,铁棍是用来检测车胎的,看车胎气压是否合适,“从安全和节油的角度考虑,车胎气压不能太饱也不能太瘪。 ”

    做完所有手续后,曹连顺脸上已流下汗珠,他脱掉外衣上车,开往211路始发站福州路北小区。

    目前岛城共有上百条公交线路,每天上早班的公交司机约有近千人。不过,曹连顺却是这些人中,唯一被允许不用将车辆停放在专用停车场内的驾驶员。 “始发站太偏了,接送班车如果开过去,很多其他线路的驾驶员就没法接送了,把车停在这里,我还可以拉着同线路的其他驾驶员一起去。 ”

    签完路单准时发头班车

    在211路始发站福州路北小区站调度室签完路单后,5时30分,曹连顺驾车准时发出了211路头班车。虽然时间还早,头班车上的乘客却有20多个人,其中大多数都是急着锻炼和赶着去上班的人,其中许多乘客和曹连顺很熟。“我住在福北小区和错埠岭小区之间的伊春路,有时候曹师傅没见着我,就发短信让我在错埠岭小区站等车,他人很厚道。 ”在青岛港上班的辛先生这样评价。

    他错过了吃早饭时间

    到上午7时10分,曹连顺才能又回到始发站。考虑到驾驶员的实际情况,各个路队都特意给早班驾驶员留出了几分钟的吃饭时间,但因为目前路况不好,早晨经常堵车,吃饭时间都被耗在了路上,8时17分回到终点站时,早餐时间已经过了。 “驾驶员在车厢内不能吃东西闲谈,有些乘客看到驾驶员趁停车间隙吃饼干就打投诉电话。 ”曹连顺表示,每个驾驶员在出车前,基本上都会准备一包小饼干,以备不时之需。下班途中,曹连顺又在伊春路市场上买了些菜。曹连顺的妻子在超市上班,家中还有85岁的老父亲,当天中午在家休息时需要他做饭。

    吃完饭急着开车上路

    9时36分,曹连顺回到家中,放好菜后和老人聊了会天,曹连顺就躲进房间睡了起来。老人也十分理解,见儿子进屋睡觉,便拿着马扎拉着记者到屋外聊天。 “他干的工作太多了,厨师、业务员都做过,最后才在公交稳定了下来。 ”老人告诉记者,曹连顺在家非常孝顺,自从开上早班车后,晚上很少出去应酬,实在推不开的聚会,他也会在22时以前赶回家里。

    11时05分,曹连顺被闹钟准时叫醒做饭。12时03分,曹连顺走出家门赶往路队,13时30分继续上班开车。 “上班倒还可以,主要是这种班两头倒,没有时间睡个完整觉。 ”曹连顺告诉记者,下午他要一直到17时30分才能下班,期间只能趁着签路单的时间到调度室里喝几口水。

    收工后他直接奔药店

    17时48分,曹连顺的最后一班车才回到驻地,完成日常例保后,曹连顺又马不停蹄地开车赶往南京路。停好车后,曹连顺走进了附近的药店。“刚做完手术,目前还在康复期。”在今年7月的一次体检中,曹连顺被查出右肾上长了一个肿瘤,必须切除。为此,曹连顺在8月中旬请了病假,并同时休了年假,在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医生叮嘱曹连顺术后至少要休息半年,可刚够一个月,他就毅然要求上班了。

    19时回到家,曹连顺吃完饭后就进卧室准备休息了,为保证充足睡眠,20时30分前他必须睡觉。

-
相关链接

上一篇:走进福利院照顾遗弃儿童 第一次被叫"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