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远人稀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近年来成为扶贫的一个焦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不久前走访采访发现,在扶贫的背后,需要破解当地基层政权管理能力弱化、公共服务职能虚化两大难题。
接受采访的当地干部群众反映,亟须加大力度采取综合措施,以“援智”带扶贫,针对偏远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尽快让其共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从而在根本上铲除产生贫困愚昧的土壤。
49个乡镇38个没有派出所
距离雷波县城70多公里的元宝山乡,下辖8个村,有8500多人。这里的乡党委办公室破败不堪,半年前建好的派出所大楼因为没有配备民警一直闲置。
本刊记者徒步深入雷波县的彝族村寨采访发现,类似情况比比皆是,这里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能力被大大削弱,严重缺少管控和治理。
雷波县副县长、公安局长叶建华说,近年多起涉及雷波籍犯罪嫌疑人的案件发生后,几乎全县所有公安民警都投入到打击相关犯罪行为的专项工作中。然而,全县49个乡镇只有172名公安民警,有38个乡镇没有派出所,有7个乡镇建起派出所却因为没有编制、没有警力而成为空壳,距离中央“每个乡镇都要建起派出所、司法所和法庭”的要求差距太远。此外,在这个地理条件从海拔1000多米至3000多米的山区民族县,上级为雷波县配备的30多辆警务用车基本都是两驱的轿车或皮卡,上不了山。这使治安工作人手和硬件条件严重不足。
雷波县委书记蒋若枫向本刊记者坦言,当地基层政权已经出现薄弱化倾向。他说,由于山高路远,下村一次就得耗时数日,乡政府的正常运转都保证不了,更谈不上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掌控了。
曾经在凉山州多个彝族聚居县任职的彝族干部蒋若枫说,当地多起恶性案件连续发生后,县委深入调研后了解到,隐秘于深山之中的彝族地区出现基层政权机构弱化并非个案,现在县委、县政府对基层乡镇干部的要求,已降低为“守住乡政府,有事报个信”的最低要求。
在凉山州采访中,本刊记者还发现,基层政权的弱化给非法宗教组织的渗透提供了方便。近几年,一个叫“门徒会”的非法宗教组织在凉山彝族地区群众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据雷波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前两年,雷波县破获的一起非法宗教组织的案件中,竟然发现“门徒会”拟定了一份所谓的“政权名单”,上面赫然列着一旦推翻现政权,拟出任从县长到省长各职务的人员名单。
民生建设欠账太多
多位在凉山州任职的汉族、彝族干部向本刊记者反映,尽管在中央的关心下,凉山彝族地区所获扶贫力度在不断加大,各项民生建设也不断推进,但受限于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医疗、教育、交通、水利、电力等公共服务能力仍然很弱。
雷波县49个乡镇虽然都建立起了教育、医疗机构,但有效服务能力却很脆弱。雷波县教育局局长李光富介绍说,有的村作案的年轻人,少年时代几乎没有受过教育。雷波县很多地方没有办法实行规模办学,这使得教育资金投入分散,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基础很差。
到2011年7月底,全县还有473名代课老师,最高学历是初中毕业,其中10%甚至是小学毕业。本刊记者在元宝山乡、拉咪乡、大岩洞乡的一些村子了解到,很多十四五岁的孩子在读完小学二年级之后,就没有再读书了。主要原因是小学三年级之后要到乡里的中心小学读书,来回步行要走四五个小时的山路。
在医疗方面,虽然每个乡都有医院,但配备的医生往往不懂彝语,还要另外配备彝语翻译。
由于当地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些乡镇至今还没有通上电。本刊记者在雷波县采访时,在崎岖山路上遇到了大岩洞乡南家湾村村民陈几格。由于不通电,这个只读过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和哥哥一起,牵着三匹马背着六大口袋玉米赶到山脚下通电的地方去磨玉米面,往返需要7个多小时。他的三个兄弟姐妹没有进过一天课堂,不会说普通话。
蒋若枫对本刊记者说,雷波县委、县政府对造成这种局面的多种原因作了反思,一些没有考虑到彝区特殊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和经济状况的“一刀切”政策,加剧了这种状况。他说,如按照人口数量进行乡镇调整和编制公职人员配备,根本不适应彝区山高路远、居住分散的现实;全省统一招考警察、教师、医生的体制,也没有考虑到彝区真正需要的是懂彝语、知彝风的公职人员。
以“援智”带扶贫
“不要等彝区乱了再重视”,这是本刊记者采访时反复听到的雷波县乡干部和群众的呼声。
受访的多位雷波县退休干部、党校老师和彝学专家表示,长期以来彝族地区的教育出了问题。别看教育部门上报的入学率都很高,但一些彝族山村的实际文盲率甚至高达80%。30岁以上的彝族群众基本没读过书,20岁的年轻人一般最多读过小学就辍学了,不认识汉字的女孩子比比皆是。
受访人士建议,改变彝区落后状况,应在巩固基层政权的基础上,加大对彝区的“援智”工作,将有限资金节省下来扎扎实实地投到教育中,从根本上铲除产生贫困愚昧的土壤。
首先,实行分散化教育和“三包”教育,最大限度减少彝区孩子上学的成本。雷波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吴顺贤说,在山高路远的彝区办学不能像平原地区那样实行规模办学,而应该根据彝区特殊地理环境分散办学,避免孩子为上学读书还要早晚步行数小时山路,小学三年级以前的教育应该覆盖到村。
雷波县彝学会名誉会长商尔天认为,多扶教、少扶财,可以把更多的钱通过“包吃、包住、包学费”的三包教育,把钱直接扶持到每一个彝区孩子身上,吸引他们来上学、来读书。
其次,重视实用化、生活化和法制化教育,吸引彝族家庭将孩子送到学校。彝族退休干部、雷波县财政局原副局长商拉杰说,由于习俗差异,彝族家庭本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不够,“读书无用论”当前在彝区比较流行,一些彝族群众流传着“多读几年书,不如早日去放猪”的说法。
因此,在彝区的教育不能机械地按照全国统一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安排,应该强化政治、汉语、生活知识、法律常识和劳动技能的教学。以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村民生活技能为出发点,在偏远彝区形成讲文明、重教育、懂法律的氛围。
再次,加强职业教育,重视技能培养。雷波中学校长徐华介绍,每年初中毕业学生有2700多人,而能够进入高中的仅有800人左右,县内又没有职业高中或中专技校,因此大部分学生初中之后就辍学了。徐华说,雷波县迫切需要建立职业中学,应借鉴藏区的“9+3”政策,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再进行三年免费职业技能教育,从而提高彝族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还有,借鉴对口支援机制,实行汉区对彝区的对口援教机制。李光富建议,由于彝区条件较为艰苦,经济基础也较为薄弱,没有条件吸引人才,可以借鉴对口支援机制,实行一个地区对一个地区、一个学校对一个学校的汉区对彝区的对口援教机制,提升彝区的教育水平。
[稿源:人民网]
[作者:侯大伟 任鹏飞 葛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