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市广播电视台紧扣“三个一切”的主题,围绕提升干部素质、推动事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这一目标,实施了三项活动。 一是开展“走基层、接地气”活动,增进与群众的感情。组织37名记者深入农村社区、经济一线、基层站所等采风,反映群众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目前已收到记者走基层的创作手记37篇近10万字。将新闻时段由10分钟延长到15分钟,重点反映来自基层的新创造、新经验、新亮点;新辟《社会 二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提高为民服务质量。为更好地服务群众,该台要求,对有线电视报装用户3日内完成,对报修一般故障的当日修复,灾害性大面积故障保证48小时内修复。为确保制度落到实处,该台客户服务中心根据站所每天上报的维修记录,随机用电话抽查5-6个用户,对有线电视工程技术人员的服务态度、维修质量进行详细调查,对用户不满意的问题,及时进行核实。对确属工作人员责任的,发现第一次,分管领导对当事人进行诫勉谈话、通报批评,并进行一定数额的经济处罚;发现第二次,当事人待岗反省或直接下岗。近两个月,客户服务中心共接到维修电话23600多次,处理故障报修1830多次,电话回访满意率99%以上。 三是开展治理慵懒活动,提高为民服务效能。该台从纪检、组织、宣传等部门和普通市民群体中聘请了18人担任广播电视监督员,对该台播出的所有节目和行风建设等进行“挑刺”,凡是发现质量不高、思想性不强、格调不高的电视节目以及工作人员存在工作作风差等问题,台分管负责人、科室负责人、节目制片人要作出专题说明,并根据问题轻重做出经济处罚、诫勉、待岗等相应措施。同时主动邀请第四纪工委对全台实行全天候随机抽查,凡发现问题,除全台通报外,可以在全市予以通报。(南广言) 【编者按】宣传文化系统开展“三个一切”和“走基层”活动以来,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纷纷走向农村、基层站所采风,他们撰写了一大批采访手记,记录了采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现摘编部分手记,以飨读者。 工作手记 (一) 付瑶 今天,我接到了第一份制片工作,是一期关于公交乘务员朱丽的专题片。虽然采访对象是一位跟我年纪相仿的小姑娘,但还是排解不了我第一次拿起话筒面对采访对象的紧张感。问起问题支支吾吾、也不敢与她对视,采访几度停了下来。朱丽看出了我的紧张,跑进卧室拿出两根棒棒糖,分给了我一根。我们开始谈论起同龄人的话题,有说有笑,气氛也渐渐变得融洽起来。糖果吃完了,我们又回到了采访工作中。这时候,大家的状态就很轻松了,我们还是以聊天的形式进行对话,问完所有的问题,没费多少时间。 还有一种采访情况,也是我时常会遇到的。采访前与采访对象沟通时,他们会和我侃侃而谈。但是支起三角架,摆好机位,一面对镜头,往往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尤其是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采访对象更会紧张不耐烦。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变得急躁起来。心里会不耐烦地想:算了,算了,不采访他了。但是,毕竟工作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况且,这个采访对象的采访内容确实很重要。最后的结果,采访对象终于支支吾吾地说出了几句话。可是,再回到单位一听,效果不好,根本没法用。花了力气、费了功夫,做出来的却是无用功。 上学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采访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工作了之后才发现,确实如此。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采访气氛是很关键的。跟采访对象要以聊天的形式进行互动,而不是急功近利地问完要问的几个问题,就完事了。要给采访对象一个能舒服地表现自己的机会,点一点头,微笑微笑,让他们把想说的说出来,尽量不要打断他们。如今,经过一部部专题片的磨练,我也渐渐懂得了要冷静灵活地应对采访对象,取得他们的信任,达到自然的采访效果。 状态调整好了,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时,还要仔细倾听他说的内容,用心感受他表达的情感。这样做出来的片子注入了感情,人物也变得饱满起来。这是我每次采访都想让自己做到的。只有先把自己感动了,才能去感动观众。举个例子来说,采访公交乘务员朱丽的父亲时,当他回想起女儿遭受小偷踢打的情形时,就会特别激动,眼睛里也泛着泪。在他讲述的过程中,我会被他的情绪所影响,控制不住自己,眼泪也掉了下来。朱丽的父亲看见我这样,更激动了。在之后的采访中,他甚至说不出话来,只是一个劲地掉眼泪。看到这种情况,我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当时还是有点沮丧的。但是,在节目的后期制作时,我突然发现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反而更有冲击力,达到了我之前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做一期新节目,都是一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作为记者,能采访到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与他们接触,都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点就是值得我去学习的。去年做了一部关于理务关镇八名党员干部照顾一名孤寡老人的专题片。这个选题就很吸引人,我想把它做得深刻一些,能让人受到启发。我们采用记录跟拍的形式,展现他们平时的生活状态。再抓拍一些细节,党员干部为孤寡老人喂饭、擦脸、剃头发、聊家常等。最后我加了一段编导手记,找了一段合适的音乐,渲染了整部片子的气氛。从拿到选题着手准备再到片子全部制作完成,我一直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感染。这些党员干部为了照顾一位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把农活都撂在一边,饭也可以不吃。他们身上有一种责任,一种共产党员特有的使命。他们大可不必这样,但是责任让他们毅然决然地坚持到如今。片子已经播出了近半年,直到现在回想起当初党员干部照顾孤寡老人的情景,我依然会被感动。 说起记者这个职业,许多人都觉得风光无限。工作性质特殊、地位又高,还能在电视上露露脸。但是,他们看到的只是记者表面的光鲜,在这个光环下,记者往往要肩负更大的责任,还得接受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工作的突发状况时常发生,比如,缺少一个领导的采访,领导又很难抽出时间,但是,第二天节目就要播出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各方面协调好,抓紧时间把采访给补录了,大家还是要加班加点地进行后期制作。还有我们的摄像记者,他们付出的辛苦也不是一般人能感受到的。摄像记者先得有非常高的专业技能,在这个前提下,他们经常要顶着炎热的太阳或者冒着瑟瑟的寒风,肩扛十几斤重的摄像机拍摄。有的还得克服恐高等一系列的心理障碍,那种艰辛,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最清楚。 值得庆幸的是,相比那些按部就班的工作,记者这一职业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乐趣。每接到一个新的选题,都是一次新的体验。它能让我感受生活百态,了解不同人的生活、不同人的感受。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每一份收获都能让我获得一份精彩,有了这一点一滴积累的精彩,才让我的人生也变得丰富多彩。 转身 别样体验 徐艳 今天,要录一段关于“软环境建设”的出镜现场。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和摄像记者一起选好了背景,其间我嘴里一直念念有词,力争把稿子背下来。三百来字的稿子,这对于文科出身的我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然而,之前自信满满的心情被摄像机小红灯轻轻的一闪打得粉碎。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面对镜头和背对镜头有这么大的区别,虽然只是一转身的距离。 记得有一次,我和两名同事采访一名基层领导。从上午开始,采访对象让我们帮忙组稿,写出回答的内容,之后他又谨慎地打电话汇报了上一级领导,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可以开机。谁曾想,到了下午正式开始录制的时候,真正的问题才刚刚出现。 这名采访对象有很明显的镜头恐惧症,不管我们怎么引导,怎么给他放松心情,他都说不好面前稿子上的四五句话,有时候是三个字一停顿,有时候是四个字一停顿,我和摄像记者只有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继续下去。可是,效果不仅没有改善还变本加厉:他竟然一个字都说不下去了,后来只好停机。当时我怎么都没想明白,这几句话难道就这么拗口,让一个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出了这些别扭。 采访对象说是因为采访背景——便民服务大厅人太多,自己心情紧张,要求我们等到下班没人的时候再拍。我们最后答应了,然而开机再拍的时候依然如故。当时正是酷暑天气,傍晚暑气未散,空调又在下班后关闭,空气凝滞了,同样我们的采访也停滞了。节目时间紧,改采访日期不可能,两个编导轮流上阵也无法放松采访对象紧张的心情,你越是让他放松他越是紧张得不行。后来发生的一幕,在我们几个人的采访经历中都堪称第一次。 摄像记者实在热得受不了,把外套一脱,光着膀子,说:“没事,录吧”。我直接把话筒交给同事,跑到洗手间吐了。也说不出是烦躁的心情还是炎热的天气,至今,在我们台,采访采吐了的记者,我也是史无前例了。之后,我从洗手间回来重新拿起话筒,终于在对方重复了大约四十来遍,前后历经一个半小时后,一个差强人意的采访才宣告结束。被采访者如获大赦,我们也如释重负。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形,此时的我不就是那个采访对象,而我对面的摄像记者就是那时的我和我的同事吗!而我,甚至都不如那天的采访对象,三十几遍以后,仍然没找到什么感觉。 晚上睡觉前,想想当天下午发生的事,我把原因归结于对稿子的不熟练,如果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那不至于出现一次次的卡壳。于是又熟了几遍稿子,才睡去。第二天,领导果然对昨天我的表现不太满意,给个机会让再录一遍,虽然再返一遍工,但我心里还挺高兴的,终究不能让我的电视处女秀止步于磕磕绊绊上。于是我的第二遍录制格外卖力:预备着认认真真发清每一个字,酝酿好每一点感情。红灯没亮没开机,先练两遍热热身。虽然还是有磕绊,但是一刻钟后,摄像的刘老师说了一句,好!怎么,这样就好了?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一直开着机器,只是没亮红灯。这招我们常用来安抚紧张的采访对象,今天被反其道而行之,刚刚觉得被骗的心情马上被刘老师的良苦用心打动了——他是怕我再紧张啊。 然而,这良苦用心的一遍最终还是没有通过,当拍第三遍的时候,包括摄像记者和我自己在内都有点黔驴技穷了,我心里也犯起了嘀咕:我是个编导,干嘛让我干主持人的活,摄像们也没有必要跟着我再受一次累,大家都那么忙。结果是,第三次拍完后还是让领导看出了我的紧张,不行,再来第四次。 三个小时之后,就要传片子,要在这之前做好一切的工作,逃脱不了,迫在眉睫。主任帮我找衣服,另外的几个同事帮我化妆,不管怎么样,这是最后的一次,大家像在装扮一个新嫁娘一样帮我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下楼之前,一个同事轻轻地和我说:“知道吗,昨天你录像是在喊,都有破音了,其实你只要把它叙述出来就行,不需要那么多个人色彩”。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之前的三遍我都是太在乎完美的表现,舍本逐末,最后竟然用了喊口号的方式,就像是希特勒上台讲话。其实,记者在屏幕上出现报道的是客观的观察,根本用不到那么大的力气去表达个人的情感,心平气和的叙述更加有力,娓娓道来的语气更加贴近观众。 一语点醒梦中人,用力过猛只能导致动作变形。此时需要的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泊自然。其实,我只是一个记者,是非自有人去评说,我需要做的其实很简单。摆正了心态,紧张感突然莫名地消失了。 此时正是午后十二点半,风很大,太阳直射的时候,摄像记者找出了反光板,让同事帮我打光,在找了几分钟角度之后还是在最差的光照条件下开拍了。这次,竟然只用了十分钟就录完了长长的三段,我也惊诧怎么会这么快。原来,良好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关键。用一句老话就是,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虽然只是一转身,一个人的心态竟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那个在镜头后面舒展自如的我,只要一变角度就变成了拘谨不堪。可能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当自己面对别人的注视时,太想把自己粉饰起来,结果表情夸张,动作僵硬,归根到底是因为心态的不平和。由此想到平时的自己,总喜欢跑着工作,风风火火之后往往事与愿违。其实人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何必要跑,多一份从容就多一份智慧。罗素曾经说过,幸福的获得是减轻了过分的自我关注,如果将幸福换做成功,同样适用。 第一次出境终于落下帷幕。3段现场出境,3个摄像记者,历时4天录制4遍,共计重复97遍,最后成片时间1分32秒。 《法助人和》采访手记 张本万 如果把我们有序运作的社会比作一个人健康的身体的话,那么法律就如同我们防止异变、抵御外敌的免疫系统。法律在保护我们不受外界侵扰的同时也保护我们自身内部不会变异。有了法律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春夏秋冬,四季轮转一样有秩序地运行。 今年的春天虽然格外的寒冷,但是夏季特有的生气还是如约而至。猛然间,才意识到嫩黄的叶芽已经变的绿油油了。穿过枝繁叶茂的法桐走廊,我们摄制组一行来到市司法局。当得知我们需要拍摄律师典型时,司法局的工作人员毫不犹豫地向我们推荐了光浩律师事务所。 印象当中的律师事务所主要从事打官司的工作,但是当我们聊起来的时候,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说的最多的词竟然是“服务”。 外企进驻我们胶南,想在这里生根发芽成长为茂盛的大树,了解我们国家的法律是至关重要的。而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的就是律师事务所。 为外企提供法律服务只是律师事务所工作的一部分。为国内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为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维权;为普通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询等等,也同样是律师事务所的工作组成部分。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打造一个胶南市司法品牌——法助人和。 如果说律师事务所体现的是法律之于矛盾的能动作用,是解决矛盾的强效针剂。那么,人民调解工作室所体现的就是矛盾出现后的法律支持,是解决矛盾的巩固针剂。 在胶南市灵山卫司法所的巡回法庭上,原本是一张普通的人民调解协议,经过司法确认后,却具有了与判决书、调解书等裁判文书同等的法律效力。而这样的调解协议在胶南市还是第一张。 拿着这张具有特殊意义的调解协议,七十多岁的王琴慧(化名)只说了一句话:我心里的这块石头终于落地了。 王琴慧孀居多年,而且多种病症缠身。前年,她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儿子带着儿媳妇把她从唯一可以挡风避雨的小房子里赶了出来。正在这个时候,王慧琴得知她父母遗留下的两套老房子得到了拆迁补偿,他们这个大家庭总共可以分到四套楼房。但是,王慧琴是几十年前嫁出去的女儿,按照农村的老传统,她是不能分到房子的。但是,我们时代进步所发出的声音在我们胶南这个相对先进的地方已经贯穿到了每一个角落。王慧琴意识到在法律上她和她的三个兄弟一样,具有合法的继承权。于是她决定争取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春意盎然之时,王慧琴来到了胶南市司法局灵山卫司法所,申请人民调解。经过多次调解终于最终达成协议。王慧琴争取到了自己房子。当然在这件事情中,我觉得最让人欣慰的并不是这位无家可归的老太太争取到了房子,而是在利益纷争面前,他们姐弟四人的感情依然没有破裂。四套房子市价大约一百八十万,对这四个普通的家庭来说,如此巨大的现实利益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诱惑。但是在调解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来,他们并不想抛弃手足之情。王慧琴的三弟为了不和自己的姐姐、兄弟正面起冲突而没有来参加调解,只让自己的妻子和儿子前来。姐弟之间的矛盾,每个人心中的矛盾就在这一间不到三十平米的调解室里此起彼伏。调解的过程中,我们就在隔壁。调解室里,争吵声和沉默交替进行。那时,我们是无法预知结果的,当然我们都希望王慧琴能拿到房子,但是,我们更希望得到圆满的结局。 当然,结局确实比较圆满,王慧琴得到了房子,也没有损害姐弟间的面子。 可是,如果没有司法确认,会不会有人反悔呢。庆幸的是,司法确认后的人民调解协议有了与判决书、调解书等裁判文书同等的法律效力。 下午,我们离开司法所,行驶在滨海大道上,美丽的风景也难掩我们的担忧。王慧琴得到了大房子,但是被赶出家门的命运会不会重演?我们只能希望法律再一次维护正义,当然,主动权是掌握在像王慧琴一样的人们的手中。 爱,永远相通 ——《大公至安》采访手记 2011年1月16日 今天采访的第一站是张家楼派出所,所长宋善鹏刚刚35岁,很儒雅的样子,人也很热情。一见面,他没有跟我大谈特谈派出所的工作、取得的成绩,而是先把我领到了3楼去参观。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说实话,公安民警在我的印象里,总和粗人、没文化等词联系在一起。现在却看到宋所长对四大发明进行了重新注解,并且那么贴切、形象,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没有动足脑筋,对自己的工作没谱没路,不可能做到这些。 接下来的展览室等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张家楼派出所历任所长的相片、所使用的物品都陈列在这里,让所到之人对张家楼派出所从过去到现在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一目了然。我当时就想——宋善鹏作为一所之长,那么多烦琐的事,从事那么危险的工作,真难为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如果没有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他能做到吗? 在一楼大厅参观的时候,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宋所长去试了试便民服务区暖水瓶的水热不热,因为今天事多,民警们忘了换新水了,宋所长发了火,开始我也不理解,至于吗?宋所长的一番话触动了我——便民亲民无小事,是啊,要是没有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能做到这样事无巨细吗!这一天的采访让我对胶南公安的印象转变了不少。 2011年1月17日 今天的采访赚足了眼泪,有老百姓的眼泪,也有我的眼泪。泊里镇石崖村王欣娟一家的遭遇让人同情,小欣娟今年14岁,是信阳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王欣娟的父亲王悦伦双手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只能给人看看门每天挣个十几块钱,就这还不稳定。王欣娟的母亲在她刚出生3个月时就去世了,没办法,70多岁的爷爷奶奶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现在,这个家庭每年的收入不足3000元。信阳边防支队的干警在例行的走访中得知了这家的情况后,四代领导接力帮扶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逢年过节送米送面,农活忙的时候帮着去干干,特别的是对王欣娟——这个三好学生奖状、优秀学生干部奖状贴了一墙的好孩子,他们不仅送吃、送穿、送文具,还定期辅导她的功课。使得小欣娟在班级中从未掉下过前三名。 采访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王欣娟的奶奶出人意料地跪在地上,热泪盈眶,说感谢这些边防干警,即使她现在死了也没有什么心事了。此时的我也潸然泪下,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如果没有这些边防所的干警,王欣娟会怎样?这个家庭会怎样?当然,任何事情都不能假设,好在王欣娟有幸,这个家庭有幸,我们边防干警有情。 我没想到的是,这个故事还有后续,王欣娟一家的遭遇也让我们党建频道的记者们唏嘘不已,他们积极捐款捐物,还买上好吃的,好玩的,特意去看了一趟王欣娟。我们不仅作为记者在履行职责,更是作为普通人,作为小欣娟的哥哥姐姐在尽责任。那一刻,我相信,我们和信阳边防所的干警心灵相通——虽然我们做不到兼济天下,但要尽我们的微薄之力,让小欣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爱。 下午见到公安局户政科的王虹科长,我知道了什么是如沐春风。是的,就是这种感觉,王虹长得并不是很漂亮,但让人觉得很舒服,特别是说起话来,让人觉得是那么熨帖。王虹在审查户政材料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特殊情况:铁山办事处的梁君华父母早逝,她和爱人一直没有孩子,后来,他们收养了一个男孩。领养手续还正在办理得时候,不料,梁君华得爱人突遭车祸去世,悲恸的她又患上了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一日三餐都靠好心的邻居帮忙。王虹在得知这家人的情况后,不仅安排工作人员亲自上门办理,还动员全科工作人员捐款捐物。就在我们去采访梁君华的时候,细心的王科长还不忘让我们捎上箱奶给孩子。 采访时,王虹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细节,她说她第一次去看这户家庭的时候,已经是11月份了,那个被收养的小男孩还穿着拖鞋,没有穿袜子。“要是他妈好好的,能让他这样?冻死孩子了。”说到这里,王虹的眼圈红了。我们去采访的那天,王科长为这户家庭争取的1000元救济款正好发下来了,那天也是她逝去丈夫的生日,这让她悲喜交加,热泪盈眶,只会一个劲地说声谢谢。老百姓是最朴实的,他们没有华丽的辞藻,生动的语言,但我相信,警民和谐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里深埋、生根、发芽。 2011年1月18日 今天的采访让我感受到了刑警这个工作的艰辛和危险。首先采访的是刑 警大队技术中队的王存友队长。王队长给人的感觉是话不多,很老实,很朴素——甚至有点土,后来才知道,貌不惊人的他竟然是上海同济大学毕业的。 王存友的办公桌上摆满了游标卡尺、尺子、圆规等工具,没有电脑——这在现在的信息化社会很少见,一问才知道,他平时很少能有时间呆在办公室里,基本是马不停蹄地跑案发现场。通过他的讲述,我才知道,原来法医不仅要解剖泡了好几天的尸体,还要亲自下水、上山去搬运尸体。 还有搞侦破的刑警,他们每次的出击都有生命的威胁,所以,刑警们都有一个默契,他们每次干完活回到家中,都不和家人说他们去破什么案子了——因为他们怕家人担心和害怕。一个案件的侦破是艰辛、繁琐和充满危险的,破案的时候,刑警们不仅没有白天和晚上的概念,更没有节假日、星期天的概念,他们与亲情远离,和假期无缘,他们只想着一点,就是快点破案还受害人以公道。在刑警大队会议室的众多锦旗中,我发现了这样与众不同的一面:胶南刑警不一样!采访中我一直在追寻这个问题,为什么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后来,我明白了,胶南的刑警破案更快,更有责任感,更讲奉献和忠诚,更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不一样的公安干警,才有了老百姓的一方平安。 2011年1月19日 今天我采访的对象是交警。交警是我们平常接触最多的警察,和我们的出行息息相关,还有就是,交警也是挨骂最多的。我们采访这天,正是冬至节气,最高气温也不过3摄氏度,我穿着棉鞋,在地上呆了5分钟,双脚就冻得有些麻木了。而这些交警从6点半上班,已经在这里站了三四个小时了。记者观察了一下,他们穿的和普通人一样也是棉袄、棉裤、棉鞋,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停地走——一会指挥行人过去,一会示意车停下。他们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取暖,另一方面,现在的城区人流、车流都特别多,加上学生放假,如果他们不跑动起来加快疏导,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趁他们喘口气的功夫,我看了看他们的手,都有冻疮,戴着帽子的耳朵也没有幸免,有的还在淌着血水,那就更不用说脚了。可能有人会说,到了夏天他们就舒服了,我曾经也这么认为,但他们说,雨季来的时候,老城区都有积水,为了不让车进到水里熄火,他们就要站在水里,一天下来,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湿的,脚都泡得发白了。他们到食堂吃饭的时候,我才有机会见到他们的庐山真面目,说真的,没有一个帅的,倒不是因为他们长得不好,而是常年的风吹日晒,尘土飞扬,他们一个个都很老气,灰头土脸的。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能每天踏着平安路,按时上班和下班。 四天的采访,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总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这四天,记者下基层、进警营,接触了很多普通民警,他们性格各异:有的不苟言笑,有的热情似火,或豪放,或拘谨。他们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父母妻儿,有喜怒哀乐,不一样的是,他们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这种责任让他们富有强烈的同情心、正义感;这种责任也让他们告别家庭温暖,不顾自己的安危,义无返顾,冲锋陷阵。 如果说以前我认为的警察是冷冰冰的执法者,那通过这几天的经历,我的看法完全颠覆了,我觉得,我不能俗套地只是做一个工作汇报片,我一定要把不一样的公安干警呈现给观众——因为他们对老百姓掏出来的滚烫的心,献出的是真诚的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