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焦点新闻 > 正文

青岛国际化借力环胶州湾交通网

来源:经济导报 2011-07-01 10:37:07

    30日,青岛胶州湾大桥和胶州湾隧道同时通车,“青黄不接”将正式成为历史。“一桥一隧”建成后如何充分利用,“大青岛”加快发展需要哪些因素支撑,成为“桥隧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郑贵斌接受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一桥一隧”建成通车只是一个开始,后续有更多的工作要做,利用好环胶州湾交通网将是一个更具挑战性的课题。

    “充分发挥桥隧优势,最关

键的是要在环胶州湾交通网的基础上,立足‘大青岛’定位,注重桥隧时代城市功能的辐射,一并考虑胶南、胶州的整体统筹。同时要依据7区的不同定位,选择错位发展。”郑贵斌说。

    “青岛要想成为国际化城市,利用‘一桥一隧’将环胶州湾多个产业园区连成一体,必不可少。”郑贵斌说。环胶州湾地区是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先导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核心聚集区、青岛“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桥头堡,“以‘一桥一隧’为基础的交通网能够加快上述园区功能的实现,加快城市化进程。”

    据了解,青岛市已经决定,正式实施把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黄岛、城阳7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以达到区域融合、协调、均衡、和谐发展的目标。

    “在青岛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各个区也要针对自身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郑贵斌说,“以黄岛为例,不仅要建设全国最好的开发区,更要建设全国最优的新城区,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经营黄岛,使其拥有特色鲜明的品牌优势,成为‘大青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重视潜在“负面效应”

    在采访中,郑贵斌多次强调,胶州湾大桥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其潜在的负面效应,比如“过道效应”“边缘效应”“负效应”“污染放大效应”等。

    据介绍,目前黄岛的基础设施尚未完善,如果没能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将难以“消化”从青岛来的物流、人流、财流,同样从鲁南等地来的资源也不会在黄岛停留,而是直接流向青岛城区,环胶州湾城市带也无从谈起。“这就是‘过道效应’。”郑贵斌说,“一旦过道效应产生,黄岛将有被边缘化的风险。”

    另外,环境污染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随着交通流量增加和相应产业发展,环胶州湾地区污染问题很有可能凸显出来,如港区的环境,薛家岛山体、林木生态,石化区的油污等。“这些问题应该在城市建设中优先考虑。”

    关于如何减少负效应发生的概率,郑贵斌表示,这就需要黄岛及周边区县的城市功能有所突破。“使其城市功能特性由交通枢纽型园区向交通枢纽型宜业宜居宜游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区转化。”郑贵斌说,周边区域应统筹联动,形成西海岸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区核心区,促进胶州湾东西双核的形成。

    在功能定位上,黄岛及周边区域要着眼于建设胶州湾西海岸海洋高端产业聚集区,争取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先行启动区,打造山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逐步发展成为全市蓝色经济发展的龙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一极、全国蓝色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启动区。

    抓好支撑因素

    “在环胶州湾城市群发展中,有几个支撑要素需要格外关注,”郑贵斌对导报记者表示,“首先是‘项目支撑’。发挥龙头项目的吸附带动作用,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千亿的的国际性知名企业和国家级乃至世界级产业基地。”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产能,置换空间,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发展航空、滨海旅游、服务外包、创意文化、新能源“五大新兴产业”和海洋经济、区域性服务重点项目。积极推进交通、能源、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社会公共事业项目建设。特别是把发展服务业和文化产业项目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改善文化软环境和文化竞争力。

    “其次是土地、水源、能源和热源供应支撑,”郑贵斌解释说,“原有的基础设施必然难以承担大量资金和人才的涌入,这就需要提前对基础要素进行整合。”

    在土地方面,通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规划修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拓展土地供给能力,以供给调节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保证项目建设需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提高利用率。以节约为核心统筹各业建设用地,提高投资强度,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

    “同样,人才支持也极为重要,需要统筹抓好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与高端产业、蓝色经济相关的高端人才,支持黄岛城区的各所大学办好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支持各层次产业人才参加继续教育,促进各行各业骨干人才队伍建设。”郑贵斌说。(邵好)

-
相关链接

上一篇:胶州湾大桥有望跑长途客车 ETC通道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