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郝建秀工作法 一辆马车引来创新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5-12 08:34:45

    一辆马车引来创新 记者采访郝建秀当年老同事 重温“郝建秀工作法”出炉细节

    1952年的青岛国棉六厂吸引了全国的目光,各地的纺织企业纷纷派人组团前来,而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取经,而他们要学习的却是一个年仅16岁的小姑娘所创造出的一套科学的“细纱工作法”,这套方法可以使皮辊花率降低到0.25%(当时全国最好的纺织厂皮辊花率在1.5%左右),看车能

力由300锭提高到600锭。这套增产增效的工作方法被称为“郝建秀工作法”,而这个小姑娘就是在青岛市家喻户晓的郝建秀。

    “我要一辆马车!”

    5月11日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四方区汝阳路的丁启绣和周家秀夫妇家中,今年80岁的丁启绣和79岁的周家秀都是当年郝建秀的同事,其中周家秀是郝建秀当年所在的甲班7组的轮班长,而丁启绣不仅是郝建秀的同事,还是她当年就读的华东纺织工学院(今华东大学)的同学。

    “郝建秀是1949年9月30日进的国棉六厂,那时她才13岁。郝建秀家庭条件非常艰苦,他父亲是赶马车的,郝建秀是家里的老大,还有8个弟弟妹妹,家里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她念到了小学三年级就被迫退学进厂工作了。”两位老人回忆起当年的事情还有些唏嘘, “给棉线接线头是件很累的技巧活,一旦接不好棉线就会变得疙疙瘩瘩,成为皮辊花,只能被清理出来当边角料处理掉,很浪费。皮辊花出得越多,就意味着纱线产量越低。厂里对我们的工作每天都考核,标准就是拿着秤过磅每个人清出来的皮辊花重量。一旦超过标准,就会受到组长或是班长的批评。”

    “别看郝建秀年纪小,学历低,她非常善于动脑筋,再加上一股不服输的倔脾气,上班请教老工人,下班用树枝模拟接着练,就这样,不到3年时间,郝建秀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纺车的性能和操作规律。摸索出一套多纺纱、多织布的高产、优质 、低耗的工作方法。”

    “郝建秀摸索出的细纱工作法,创造了7个月细纱皮辊花率平均仅0.25%的新纪录。这个纪录为当时全国棉纺织工业平均皮辊花率的六分之一。”丁启绣回忆说,当年厂领导很快就注意到了郝建秀的工作情况,并进行了总结汇报,引起了原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领导人的重视,他们专门派人来总结她的工作方法。1951年6月,有关部门组成专门小组,对郝建秀的接头动作、接头时间、清洁工作时间、动作顺序等进行观察、测定、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一套细纱工作法——“郝建秀工作法”,原纺织工业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号召全国各地纺织企业普遍学习和推广。

    “郝建秀出名以后,领导曾问她需要什么,那时还是小姑娘的她毫不犹豫地说:‘我要一辆马车给俺爹!’”丁启绣回忆起这一段的时候,依然莞尔。

    “她学习很用功”

    “当时我们人手一本郝建秀工作法小册子,工人们每天上班时都会揣在口袋里时刻翻看、背诵。郝建秀所在车间也不断迎来全国各地的 ‘求经’团,”周家秀笑着说,“那段时间是我工作以来最忙的一段时间。”

    1951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嘱托中央办公厅复信表扬了郝建秀:“由于积极工作和学习,创造了新的工作方法,这个成绩是值得表扬的。”当年10月5日,青岛团市委发出通报,号召“全市青年团员向郝建秀同志学习、看齐!”。同年10月13日,团中央授予郝建秀“优秀共青团员”称号。

    “后来,郝建秀被保送到了山大初中学习,后来又转到人大初中,1958年她高中毕业又考到了当时全国惟一的纺织类工科学校——华东纺织工学院。那时候正好我也在这所学校就读,于是我们俩就从同事变成了同学。”丁启绣回忆说,“那时候她是文科转成工科,再加上她的社会活动比较多,学习难度非常大,我常常看到她晚上11点多了还在教室学习,早上不到6点,又看到了她教室的灯亮起……可以说她取得的一系列的成绩都不是偶然的,我们对她也都非常佩服。她所创造的‘郝建秀工作法’的意义也不仅仅是提高了纱线产量,此后中国纺织工业出现的三大工作法,即五一细纱工作法、五一织布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都是建立在‘郝建秀工作法’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郝建秀为整个中国的纺织行业树立了榜样。”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崂山先烈抗战洪潮重燃革命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