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青岛左翼文化运动的辉煌

来源:青岛早报 2011-04-18 14:55:23
     这是青岛1932年的春天,时光如果倒流,也许你会看到:闻一多正站在国立青岛大学的讲堂上,用他惯常用的“哦……哦”腔调吟诵着古今诗词,而下面课桌旁的臧克家则用崇拜的目光凝视;杨振声正静静坐在学校图书馆苦读,老舍则在他那黄县路12号的小楼里构思着《骆驼祥子》的情节;王统照在观海二路的书斋一如既往的热闹,萧军、萧红、舒群、于黑丁、杜宇等一大批青年作家聚在这里高谈阔论……

    在这个依

山傍海的城市中,从没有像这样一个时代,汇集了如此之多的璀璨群星,直到今日仍然让人念念不忘。他们在青岛的驻留,对上世纪30年代青岛左翼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而青岛左联卓越的文化运动成就,不仅使其成为中国左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在青岛革命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对青岛党的事业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史专家和左联成员后人共同再现上世纪30年代青岛左翼文化运动的辉煌

    青岛左联经历三个时期

    “正是因为那时的青岛有着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那么多的文学巨匠,才让青岛的进步思想加速传播,从而让青岛左翼作家联盟(简称“青岛左联”)在全国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青岛市文史专家鲁海一边回忆着往事,一边向记者娓娓道来,1932年春,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分别在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物理系就读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弢、俞启威组织部分进步学生,秘密成立了新文学研究会、时事研究会、读书会等文学团体,借以发动组织群众。新文学研究会就是青岛的左联组织,当时成员有王弢、俞启威、李林等,由王弢负责。

    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征集处处长李草晖证实了鲁海的讲述,1932年的夏天,王弢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国民党青岛当局通缉后,俞启威负责起了青岛左联工作。同年10月,中共党员乔天华从烟台来到青岛,与青岛党组织取得联系,后以崇德中学(今青岛市第十一中学)教员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任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和青岛左联党代表,与时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委员的俞启威一起领导青岛左联的工作,并发展了周浩然、杜宇、于黑丁等加入青岛左联组织。

    “国立青岛大学改名国立山东大学后,赵太侔担任校长,他是俞启威的姐夫,你说俞启威当时的工作能不好开展么?”鲁海笑着说,当时青岛左联经历了三个时期,以王弢为核心的第一时期和以俞启威和乔天华为核心的第二时期,这两个时期是青岛左联最繁荣的时期,组织了汽笛文艺社和海光文艺社,秘密散发进步刊物,印发公开文学月刊《汽笛》,开辟《海光》文艺副刊,在工人和学生中引发广泛影响,也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恐慌。1933年因叛徒出卖,俞启威被捕,青岛左联组织也受到破坏,但由于左联成员很多是群众,所以青岛左联活动一直延续到1934年,是年中共青岛市委向中央的工作报告中还提到了青岛左联仍有活动,以后一直持续到1936年全国左联停止工作。

    除左联外,青岛还建有剧联和海鸥剧社、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世界语学会、社科研等左翼文化组织,在各自的领域共同推动着青岛革命文艺事业的发展。

一个时代的浪漫

著名作家王统照在 《记杜宇君》中说:“独自学习,自辟修途,以其少年谋生,不走学校的路程,在文学与事业上都有表见,看似寻常,夫其易易。”1927年,王统照先生来青岛后,杜宇结识了王统照,王统照先生认为杜宇是可塑之材,于是悉心教导。1929年,王统照先生创办文学期刊《青潮》,杜宇是主要撰稿者之一。

“我父亲多才多艺,不仅搞创作,还进行翻译工作。当时的福禄寿电影院(红星电影院)里放外国电影,就请我父亲去现场翻译。”杜宇的二儿子,青岛原教育局局长杜小悌回忆自己的父亲说,“他因为主编 《青岛民报》副刊,追求进步思想,被中共地下党吸收为青岛左联成员,并成为积极分子。在那时候,他还跟俞启威、崔嵬他们一起组织导演了许多话剧,有《雷雨》、《日出》等等。”

“我母亲当时也是一个文学青年,他们俩是通过通信的方式相识相知相恋,并最终结合的,用现在的话讲,很有点‘小资情调’。”杜小悌说自己的母亲姚淑珊曾经在晚年写过一些回忆这段感情的文字,当时姚淑珊是一名小学教师,她因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反对学校开除一名交不上学费的学生结识了在报社做编辑工作的杜宇,后来,青岛沦陷,杜宇转去大后方继续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姚淑珊就不顾一切地追到了大后方,并最终结成连理。“那个时候,这样的举动真的很勇敢,也很浪漫。”

1948年,杜宇因为肝癌在青岛去世,时年仅41岁,也许用当时的一位友人劝解姚淑珊的话或可从某个侧面诠释一点杜宇的工作,“杜太太,您也别太难过了,就算他不去世,国民党也饶不了他,这样也算少受了很多罪……”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国立青大名动一时 更名山大斗争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