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次见面,很难把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这些耀眼的荣誉,和衣着朴素、言行平实的他联系起来。然而,当我们聆听到他对教育发展的真知灼见,当走近他的工作和生活,当亲耳听到同事、学生和家长对他的评价和赞赏时,我们无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无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无不被他情牵教育、心系人民的高尚品德所震撼。
——他,就是青岛市人大代表石兆胜。 上个世纪80年代,风华正茂的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热爱走上三尺讲台。三十个春秋,他始终以开拓者的勇气、耕耘者的勤劳、改革者的睿智走在教书育人和教育改革的前沿,用忠诚书写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无悔人生,用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诠释着一名人大代表的博大情怀。 一位“先进思想的引领者” 当一名好校长,就要有先进的、切合时代的、贴近实际的教育思想,引领师生和学校不断进步。 ——摘自石兆胜同志笔记 石兆胜对校长素质有独到的见解:“一名优秀的校长,必须具备认识有高度、思想有深度、专业有厚度、视野有广度和落实有力度的文化素养。‘五度’素养从哪里来?从学习、研究、反思、实践中来。”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痴迷读书、善于思考和研究的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潜心修研,视书如命,笔耕不辍,先后在国内教育学术报刊上发表几十篇教育教学论文,被青岛市教育局表彰为“青岛市读书人物”。其中《学校管理重在务实》、《激发教师活力的思考与探索》等十多篇在《人民教育》、《当代教育科学》、《中国基础教育》等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校本培训中师徒结对模式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全文转载。他主持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学校本培训的研究》、《学生能力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等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多次在省市做教育科研典型经验交流,被中国基础教育研究所授予“全国基础教育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承担了教育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管理》课题研究任务,他和教师们一起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新路,得到了教育专家的高度评价,展现了一名专家型校长的卓越才智。 从事职业教育期间,他确立了“知识塑造人生,技能成就未来”的办学思想,从抓课堂教学入手,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出“让五变走进课堂,打造魅力课堂”;从抓校本教材入手,提高实训教学水平,提出“项目实训,任务引领”的技训方法;从抓日常管理入手,提高学生管理水平,提出“学生处主抓养成教育—团委主抓主旋律教育—心理教育中心主抓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四位一体”德育网络,学校管理也因此迈上了新的台阶,先后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创新先进单位、山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 一个“锐意创新的开拓者”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始终走在创新的最前端,以满腔的热情、超前的意识、超群的智慧去努力开拓创新实践之路。” ——摘自石兆胜同志笔记 敢于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情操和力量。做一名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推动教师和学校的科学发展是石兆胜秉承的坚定信念。 早在90年代末,他就积极申报承担了青岛市教育科学“九五”重点科研课题(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的研究),后来又申报承担了省教育科学“九五”重点科研课题(中学校本培训的研究),率先开展了对校本培训的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之举,探索和创造了许多成功经的教育经验。如在教学实践和管理中,他率先推出“首席教师制”,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环境和机制;与曲阜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全市首所“教师发展学校”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建立了“教学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四个梯度’的“名师”培养工程;创新提出“专题培训模式,案例导引模式,研训一体模式,诊断反思模式,协同共进模式”等校本培训模式;创建了“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校本培训文化。他所工作过的单位,校本培训都搞得扎扎实实。胶南二中校本培训的经验在《中小学教师培训》等媒体推介,成为全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学校培养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遍布胶南市、开发区、青岛市郊等各个普通高中。 2009年10月,投资3.5亿,占地476亩,拥有教职工近600名、学生近6000人的胶南市职业教育中心顺利启用,市职业中专、电大、技工学校、卫生学校首批入住。职教中心主任这份沉甸甸的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他深知,这是组织对他的信任,也是人民交付的重托。 “市委市政府这样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以前的成就,更不能坐享其成,而应该在职业教育发展上寻求新的突破。”他审时度势,高屋建瓴,以一名教育家的远见卓识和思想,不断引领学校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为了适应胶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带领全体干部教职工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稳定为大局,以改革为动力,积极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产业优化升级服务,确立了走集团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办学之路,努力实现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为力争职教中心尽快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不断提升办学内涵,经过反复考察论证和调研,他带领广大教职工对实训模式、教学模式、学生管理及就业模式等进行了大胆创新,形成了产教一体化、工学一体化、虚拟仿真与实境实训一体化、实习就业一体化等鲜明的办学特色。这一系列创新举措,极大推动了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了多方共赢,有效引领和优化了学校专业设置,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职教中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工作和谐有序推进,成就喜人:入住职教中心的青岛电大胶南分校被评为全国首批48所示范性基层电大之一,职业中专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卫校被表彰为青岛市卫生系统文明单位。职教中心优异的办学成绩、成功的办学经验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严隽琪、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山东省副省长李兆前、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若飞等领导先后莅临检查指导工作。青岛市委办公厅《工作情况交流》(2009年第15期)大篇幅提到职教中心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在青岛推广。 一名“务实为民的跋涉者” “做任何事情,只要能够求真务实,对得起人民群众,就没有办不好的事”。 ——摘自石兆胜同志读书手记 与石校长共事过的人有的说,跟着石校长干活太难了,特认真,你骗不了他;有的说,跟着石校长工作值,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你不会憋屈。这,应该源于石兆胜同志是一个“求实”的人,做人上坚持“实在”,工作中坚持“唯实”,对于人民群众的信任和重托,他更“实”。 2002年,石兆胜同志在胶南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以全票当选为青岛市人大代表。面对人民的信任,他深感责任重大:“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辜负人民的希望。人民信任咱,咱就应该多谋为民之策,多办为民之事,多行为民之举,还人民一个满意。” 为了更好的履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他坚持经常深入基层,走访群众,和群众座谈,倾听群众心声,了解民意、体察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切实珍惜民力。也正因为这样,群众有什么心里话乐意对他讲,有什么难事乐意找他办。他在二中干校长时,不少群众向他反映,许多农村家庭的子女想就读普通高中,尤其是像胶南二中这样的优质高中的要求的得不到满足。强烈的责任感使他夜不能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从人民的愿望出发。经过深思熟虑,他向胶南市政府提出了扩大胶南二中办学规模的建议。胶南市政府对这项建议高度重视,经过研究论证很快做出了扩建二中的决定,并列入了胶南市政府2004年十件大事之一。如今的二中已经成为一块响当当的优质教育品牌,成为“独具特色的齐鲁名校”(《人民日报》)。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为人民服务事无巨细。他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践行的。为了协调职教中心搬迁,他带病坚持与师生一起奋战在一线,遇到紧急情况拔下吊瓶就直奔搬迁现场;为了协调施工单位尽快完成工程,他不顾风雨泥泞,长期驻守工地,有时候为了解决一项难题,他甚至不怕求人、磨碎嘴皮,通宵达旦工作已经成为家常便饭。职教中心从开始搬迁到顺利入驻,他几乎天天深入各校进行调查、指导,确保搬迁工作的安全、有序和稳定。入驻后,校园、实训车间、教室几乎每天到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有时晚上学生熄灯睡觉了,值班的老师离校了,他还要来校看一看保安履行职责、学生晚睡纪律等情况,节假日更是几乎每天都要到校看看。他常说,“什么是大事?家长们把孩子们送过来上学,我们让孩子们学好、生活好,将来能有一技之长,这就是大事!”朴实的话语,透露出他对人民的热爱,让我们感受到一位人大代表对人民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多年来,他担任驻胶南的青岛市人大代表小组二组组长,所在代表组先后就加快胶南优质教育进程、农民教育、农民社会保障、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开发胶南旅游资源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大量意见建议,在人代会上提出的“组建镇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促进青岛挺进西海岸战略实施”、“加快瓦韩路、前湾港路等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均被采纳。2009年,他所在的代表组被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表彰为“先进市人大代表组”。 天道酬勤,业道酬精。从昔日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到现在的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优秀科研创新校长、山东省百名优秀校长、山东省李信麟教育基金奖优秀教师、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这一段拼搏、追求、奉献的历程,无不彰显出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无不体现着他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面对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他却心若止水、信念如初。在他的心里,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人民群众要办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惟有矢志不渝、奉献一生,才能对得起人民的信任,对得起肩负的责任! |
上一篇:山东省人大代表 赵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