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青岛出版社在全国城市出版社中率先实现整体转企改制,成立青岛出版集团,一年之后,青岛出版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即达到16亿元,在全国出版社零售市场总体排名第25位。“十一五”期间,我市日益走向深入的文化体制改革和相应的机制创新不断激发出本土文化的潜在活力,实现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双向加速发展。青岛出版事业的跨越式成长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管理体制改革先行突破 过去5年,是我市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不断调整和寻求突破的时期。政事分开与管办分离率先成为青岛文化体制改革的主旋律。 市新闻出版(版权)局与青岛出版社在2007年正式实行政企分设,这才使独立的青岛出版社从教材教辅占主导的传统事业发展模式中出走,开始了越走越宽的市场之旅。 在2009年,新闻出版局的行政职能划归到了新成立的市文广新局,文化行政职能得以进一步整合;同期,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已展开,市广播电视局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被剥离,分别划归到新组建的市文广新局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余下来的业务主体则重新组建成立了市广播电视台;而原市文化局、市新闻出版局和市广播电视局三方的行政执法职能亦重新聚合,成立了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局,形成了市场管理职能清晰、执法主体突出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 管理体制的改革与突破,有效推动了新闻出版以及广电事业的繁荣和出版发行印刷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保障空间。 新闻事业与产业分立共赢 在2006年,青岛新闻网首度将经营性业务剥离,转企改制成立青岛新闻网络传播有限公司,之后的三年间,新闻网销售收入实现快速增长,从2006年的650万元增至2009年的5000万元,进入全国一流新闻网站行列。 “十一五”期间,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按照事业与产业两分开的原则,不断整合内部优势资源,同时积极引入集团外资本,推进了新闻事业与产业的共同发展。集团分别成立了实业有限公司、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新闻书画院有限公司、良友书坊等经营性公司;在2009年年底,所属的《老年生活报》与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合作,成立青岛老年生活报传媒有限公司,拓展了其在山东乃至全国的老年报业市场,成为全省首家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纸。 同样按照事业与产业分离的原则,青岛广播电视台实现了制播分离,建立起事业板块和产业板块分类管理、分开运行的新体制与新机制。他们将可经营性资产分离出来,分别组建了广电数字移动有限公司、广电影视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小白帆艺术团等经营性有限责任公司。过去5年间,青岛广电对电视频道和电台频率的交通、体育、美食等经营性栏目不断实行市场化经营运作,分别成立了青岛广电中视文化有限公司(满汉全席)、青少年旅游频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岛同步广告有限公司(SIMULRA-DIO)等7个经营性公司。 电视台的影视频道栏目剧也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与九宇胜邦(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手制作并推出了《民生开讲》、《上蛤蜊》等特色栏目,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市广播电视台今年重点打造的全新的旅游频道栏目,则实行了彻底的股份制经营管理模式——以青岛电视台控股,整合青岛广电中视、青岛小白帆等多家所属公司,并联合北京卡酷全卡通动漫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艺术院团渐成演艺市场主体 2009年年底,市歌舞剧院、民族艺术剧院、曲艺团3家专业艺术院团进行资源重整,在我市专业艺术院团中率先转企改制,成立青岛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自此,他们面向市场的商演项目运作如火如荼——从情景歌舞《蔚蓝青岛》到《邓丽君金曲演唱会》,从大型民族歌舞《龙飞凤舞》到大型方言剧《劈柴院传奇》……《龙飞凤舞》首度将原先三大团的演艺资源打包整合,推向市场,为岛城舞台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依市场需求打造的《邓丽君金曲演唱会》则创下了岛城淡季演出市场的票房纪录,并将市场拓展到省内。 市文广新局局长姜正轩也从院团上报的项目计划中看出了差别:“以往的演出从没像现在这样筹措周密,院团对项目的成本核算精打细算,这是院团试水市场的一个良好开端。 ”据悉,到目前为止,市歌舞剧院有限公司的演出场次和收入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5%和63%。 目前,青岛的三大专业艺术院团均实施了改制挂牌,与此同时,以演出项目为依托开展的 “制作人制”等机制的创新,也有效地激发了院团成员的积极性。通常,在一个院团中会同时有多个项目由不同的项目制作人分别投入运营,不仅活跃了演出市场,更锻炼了创作与演出团队,使本土演艺市场呈现出空前的活跃气氛。 伴随院团体制的改革和与之相应的机制创新,青岛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演活力正逐渐得以迸发和展现,青岛在培育合格的演艺市场主体上实现了新突破。本报记者 李 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