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沧桑之变 ——“十一五”青岛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 五年在时光流转中是短暂的,但当我们回望青岛的广袤城乡时却发现,过去五年已为这座城市的历史留下了一串厚重的脚印——“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的实施,架构着青岛未来的宏大走势,全面提升了青岛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了大青岛区域内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基础设施改善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拥湾城市群托起新青岛 “多年酝酿的蓝 胶州李哥庄镇,其发展能量已超越了一个乡镇的概念。这个以制帽、工艺品加工而闻名、集聚680家中外企业的明星乡镇,正在完成一次城镇发展的 “嬗变”。“我们正推动从小城镇向小城市的转型升级”,镇党委书记李述献介绍,按照城市理念建设、管理城镇,从大型污水处理厂选址,到管网路网的加快完善,各项建设在李哥庄镇全面启动。目前该镇已在桃源河畔洽谈一个大型水城项目,同时规划一处投资1.2亿元的省级规范化中学,可容纳5000名学生。毋庸置疑,服务功能的迅速升级,有力助推着李哥庄镇融入胶州湾北部的新城区连绵带,对内强力辐射带动区域内村庄。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空话,”镇长刘瑛介绍,李哥庄镇成立了全国首家民间志愿消防队,青岛首家网格式“平安协会”,全市第一家乡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建立了青岛第一个镇域公交线路网,三条公交线路串联全镇41个村庄,农民花1元钱坐公交可以跑遍全镇,全镇已建起总面积160万平方米的20多个现代化居住社区…… “城市空间的拓展、城市群的崛起显现着更深广的意义,”市城乡建委城市化办顾鸿军认为,在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上,城市群大大强化了城市主体的集聚力、辐射带动力,加快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李哥庄镇是青岛城镇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数据作出了有力的注脚:“十一五”作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五年,也是城镇化进程推进最快、城镇建设力度最大、城镇功能提升最迅速、城镇面貌变化最明显的五年。“十一五”末,青岛五个县级市建成区面积平均44.5平方公里、人口31.2万,全部迈入中等城市之列;17个重点镇建成区面积平均8.43平方公里,人口2.8万,随着小城镇辐射力的增强,一批“新城”正迅速脱颖而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一个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等级有序的大城市框架已基本成型。 产业驱动导演沧桑之变 五年前,要说把大青岛最南端的泊里镇变成新城区,那近乎是“天方夜谭”……但如今,大张旗鼓实施的产业战略转移,正迅速把这一幕幕“沧桑之变”化为现实。 回顾五年历程,全市上下形成一个共识——率先实现大青岛城乡一体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调整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青岛城市化水平。 作为青岛港口经济向西海岸的拓展,董家口如同一个世纪前青岛的诞生,演绎着“以港兴城”的又一个版本。董家口港开发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迟殿谋介绍,地处青岛海岸线最南端的董家口港,设计泊位112个,比青岛市现有港口泊位数总和还高出26个,将建成国内大型干散货集散中心。 “大的港口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迟殿谋分析,112个泊位解决20万人口就业,带动50万到60万人口集聚。这里年底有3个码头具备投产条件,一座新城的兴起不再遥远…… 而在董家口开发最前沿的泊里镇,记者惊奇地发现,在规划建设还未启动的情况下,这里提前启动了一次“革命”——环境卫生革命。镇党委书记密德生介绍,为给新港城营造整洁有序的环境,他们在全镇范围发动创建“和美家园”,农家院落的房前屋后,全部收拾得干干净净,种上了花草,树苗,全镇100多个村庄气象一新。 “十一五”期间,像董家口这样,以产业驱动“兴城”的版本在青岛大地不胜枚举,市区传统工业向县域转移全面开花:位于即墨龙泉的青岛汽车零部件功能区,短短一年内已集聚了几十个大项目,一座新城的图景以更炫目的速度展开;平度新河的青岛化工产业基地,已迎来一批转移项目入驻;即墨女岛扬帆造船基地,第一艘船舶即将下水…… 工业化是城镇化进程的标志,去年,县域产值过10亿元产业基地达23个。产业转移,成为“十一五”青岛城市化加速驱动的有力齿轮,拓展着青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广阔前景。 科学发展,统筹城乡,“十一五”是不寻常的五年。“十一五”期间,我市致力于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乡文明建设,并通过社会事业的城乡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快速路网和城乡高速路网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截至去年底,全市完成农村住房建设7.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8600余户,63%行政村达“五化”标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61.2万人…… |
上一篇:定向招商催动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