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7月27日,青岛晴空万里。这一天,青岛市区的污染指数仅为28。人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相机,将那湛蓝天空下的朵朵白云与蔚蓝大海定格。来自市环保局的统计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3.4%,同比升高2.8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69天,同比增加5天,创下我市自2001年开展空气质量预报以来的历史新高。 副市长王建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岛市素以“碧海蓝天”闻名于世。在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十一五”时期,全市大力实施污染减排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和生态绿化工程,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十二五”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筹办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市区空气质量连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过去五年里,我市环境保护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碧水蓝天成为彰显青岛城市特色的一张亮丽名片。 市环保局局长宋春康介绍说,过去五年我市强化污染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显著。五年来,全市共投入污染减排资金37亿元,累计安排减排项目250个,其中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90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60个。完成了1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工程,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由2005年的 59万吨/日增至131.5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由63%提高到了85%;完成180余台大中型燃煤锅炉脱硫设施配套建设并投入运行,全市99%以上的电力发电机组实现了高效脱硫。同时,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两高一资”项目,推动结构减排。 “十一五”以来,我市的大气污染防治也取得新进展,共完成重点废气污染源治理项目44项,并启动了大气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安装了企业污染源废气自动在线监测设施84套,建成全省领先的环境监控信息系统。目前,全市重点废气在线监测设施运行率95.6%,数据准确率90%以上。同时,在机动车污染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举措,有效保障了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的天数和空气质量优良率均保持稳定,并连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率先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 随着环湾流域和城区河道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的陆续完工,不少生活在老工业区的居民渐渐地发现,身边一条条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龙须沟”变成了水清、草绿、花香、鱼游的清水河,呈现在人们眼前的这样一番“碧水蓝天”的美景,只是过去五年间我市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所取得的一个个微观成效。 过去五年,青岛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陆续完成了大沽河水源地、棘洪滩水库、崂山水库、小珠山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界立标工作,实行了水源地巡查制度,避免发生饮用水污染事故,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2006-2009年,向市区供水的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书院水库、小珠山水库、吉利河水库、大沽河水源地6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水质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要求,年度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目前,全市森林面积已超过460万亩,林木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1%、4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54平方米。围绕生态修复,坚持山、水、林、田统一规划,我市还实施了30项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完成72处矿山地质环境和16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治理,胶州湾生态湿地纳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 过去五年间,我市率先建成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群,连续三年被山东省评为“生态市建设先进市”,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相继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在人们眼中,青岛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