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新闻中心> 新闻专题> 时政类 > 正文

五年来全市投资3907亿元建成重点项目467个

来源:青岛新闻网数字报 2010-11-15 10:47:01

  “十一五”期间,青岛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支撑了青岛科学发展,为实施“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打造半岛蓝色经济核心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构建环湾型城市发展新格局,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市发改委最新统计,五年来,全市共安排各类重点建设项目602个,总投资6143亿元。其中开工建成项目467个,总投资3907亿元,占全部重点项目总投资的63.6%;累计完成投资4696亿元,占同期全市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25%。

  这些项目涵盖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事业、生态环保及循环经济、农业、新能源等领域。可以说,在岛城,人们到处都可以感受到大项目给城市发展及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项目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动力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书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五年来,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通过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市城乡面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了显著提高,为转方式调结构,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年来,青岛在重点项目安排上,着重向高新技术、循环经济、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转变,以大项目引领转方式调结构,通过积极推进产业类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安排产业类重点项目540个,总投资552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603亿元,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4%。竣工投产项目新增产值约2200亿元,实现利税200亿元。一批产业大项目的持续投入,不仅直接带动了全市GDP增长,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对青岛经济的冲击,也使青岛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加快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按照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要求,“十一五”期间,青岛推进实施服务业重点项目 175个,总投资2062.2亿元,占全部重点项目投资的33.6%。前湾集装箱码头、董家口港区的建设,带动现代物流业加速集聚。市南软件园一、二期的建成,引来微软、IBM等知名企业入住兴业,成为辐射半岛地区的外包服务高地。创意产业开始兴起,青岛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将建成方特影视乐园主题公园等,未来将打造成我市的文化产业高地。港中旅海泉湾度假城、温泉国际会展度假城、唐岛湾海上嘉年华等项目,带动青岛旅游业由传统观光游向现代度假游的转变。

  按照 “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十一五”期间,青岛集中建设了工业重点项目309个,总投资2465亿元,迅速建立了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成了家电电子、石化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5个千亿级产业。尤其是一批科技重点项目的上马,使青岛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时速350公里高速列车、LED背光模组、数字网络家电、1000KV特高压导线、智能交通等关键技术获得突破,使青岛高端制造业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带动相关领域和行业占据了国内制造业的制高点。

  大项目为城市跨越发展夯实基础

  城市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助推。为此,青岛在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建设中,率先启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载体功能,为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发改委介绍,“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实施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包括交通能源项目)76个,总投资达到1641.4亿元,占全部重点项目投资的26.7%。

  五年来,来自各条战线的捷报显示,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发展,已逐步形成“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格局——

  机场扩建、火车站改建、奥帆基地等项目纷纷投入运营,为成功举办奥帆赛、残奥帆赛奠定基础。

  黄岛电厂扩建、华电扩建完成,宁东送电胶州换流站单极投运,为青岛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支撑。

  滨海公路、海湾大桥、环湾大道、金水路改造、海底隧道、桥隧接线等项目的开工建设,为青岛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撑。

  依托一路(滨海公路)、一桥(海湾大桥)、一隧(胶州湾海底隧道),使环湾发展的构想逐步转化为现实,大城市框架显现。

  即平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青岛中心城区与所属区市全部实现高速公路互通,“一小时经济圈”已全面实现。

  东西快速路、山东路改造、海尔路—辽阳路立交桥、长沙路打通等一大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为青岛“四纵五横”快速路交通体系创造有利条件。

  地铁一期全面启动建设,将为未来大青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再作贡献。

  胶州湾北部园区区域顺利整合、青岛港40万吨矿石码头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加快推进,也进一步加快了高新区、董家口港区、保税区等重点区域的开发建设,既为转方式调结构早见成效打下良好基础,也为青岛茁壮成长开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大项目为小康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十一五”期间,青岛以大项目支撑青岛科学发展,使全市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翻了一番,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也为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青岛共投资440亿元建设54个社会事业和民生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0亿元。

  市发改委列举了这些让人民感到实惠的重点项目——

  莱西静脉产业园、华欧海水淡化、小涧西垃圾焚烧发电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上马,不仅在推动全市节能降耗、发展新能源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全市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后劲。

  青岛大剧院投入运营,成为提升青岛文化品位和城市形象的标志性建筑。

  市体育馆、综合训练馆、游泳跳水馆、全民健身中心建成使用,带动城市整体体育设施水平提高。

  北部医疗中心、西海岸医疗中心、妇儿中心、国医堂等主体完工,有效提高了全市医疗水平,改善了群众就医条件。

  供热供电、热电联产、火力发电、污水垃圾处理等能源领域的数十个重点项目相继竣工,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扩大了城市张力,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改善了居民生活条件。

  大项目建设也从多方面拉动了全市就业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市投资建设的602个重点项目,直接带动就业16万余人,间接促进就业30万人,占“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总人数的13%,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 刘芳滨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十一五”成为全市服务经济发展最快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