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经五年华丽转身,青岛制造业的“十一五”足够精彩。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截至今年9月份,全市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63.8,比2005年提高90.8个点。这其中,制造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绝对主角,家电电子、汽车机车、船舶海工等重点产业累计实现产值占到全市工业的80%以上。2006年首次 “中国制造业最具竞争力城市”评选,今年第一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青岛均以强劲实力入围,表明我市制造业在集群化、高端化、低碳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渐行渐远。 大调整、大升级的转型之路 五年来,青岛制造业走过了一条大调整、大升级的转型之路。“青岛制造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原因在于市委市政府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由此推动了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化速度不断加快,并且大踏步地迈向高端。”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项阳青说。 为推动制造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加快发展,我市针对自身产业实际,加快实施转型升级战略,逐步确立了重点发展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洋工程、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七大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五大新兴产业,由此构筑起“7+5”产业发展格局,并确定了“主导产业抓集群、传统产业抓升级、新兴产业抓规模”的推进思路,从而明确了全市工业产业定位和产业选择,使青岛制造业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一个核心项目可以带动一个产业,延伸出一条价值链,扩展成一片产业群,构筑起一个产业基地,这是我市近年发展、提升制造业的成功经验。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2005年以来,我市紧盯“7+5”等重点产业的大项目,加大政策性资金扶持,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力度,先后使一大批来自国内外的制造业大项目成功落地。其中,齐耀瓦锡兰船用柴油机、赛轮股份1000万条高性能轿车子午胎、上汽通用五菱35万台发动机、海西重工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等217个项目投产,完成投资566亿元,带动工业增量超过1000亿元。在此期间,丽东化工、千万吨大炼油、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海西湾造修船基地等重大项目也相继竣工投产。 市经信委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青岛制造业的总量通过集群化发展急剧变大。(下转第十版) (上接第一版)其中,家电电子产业今年实现产值将是2005年的1.6倍,年均增长9.6%;石化化工产业今年实现产值将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29.8%;汽车机车产业是2005年的6.3倍,年均增长44.5%;船舶海工产业是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纺织服装产业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2%;食品饮料产业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19.6%;机械钢铁产业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3%。 不仅如此,围绕制造业实施的结构大调整,全面促进了我市工业优化升级。为推动制造业中的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我市自2008年以来,全面启动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两年多来,以重汽专用汽车、青纺联集团旗下的八棉和六棉、双桃精化、海晶化工等大企业集团为代表,累计有54户企业陆续启动搬迁改造,这些企业搬迁以后,将全部实现装备、技术、产品的大升级。目前,我市轻重工业产值之比,已由2005年的49.1:50.9,调整到39.7:60.3,工业结构由轻向重转化,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在我市极为孱弱的装备制造业,通过结构调整近年飞速发展,以汽车及零部件、机车、船舶海工装备、通用机械设备、专用机械设备、输配电设备、电线电缆、电站锅炉设备、金属制品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如今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实现总产值41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4.5%。 总量、质量兼顾,加快迈向高端 “青岛制造业要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必须做到总量与质量兼顾。所谓总量就是规模,要在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扩大产业量级。同时,还要极其注重发展质量,加快从产业低端向高端演变。 ”项阳青说。 据记者了解,为推动制造业尽快实现高端化发展,我市创新实施定向招商,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机遇,定向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市场前景与经济效益好的高端产业和产业关键技术项目。目前,全市已有总投资982亿元的89个项目落地,占项目总数的63.6%。89个项目中,填补产业空白项目占到近15%,产业高端项目占到近30%,产业链缺失环节项目占到近50%。列入重点招商计划、总投资301亿元的34个新兴产业项目,14个在建或竣工,其中美国庄明核电装备项目签约落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MW风电机组开始产业化运行,正在研制的5.0MW风电机组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 这些定向招商项目的陆续引进和投产,使我市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大大提升、产业集中度大为增强、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相关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突飞猛进。根据记者掌握的情况,五年来,我市在制造业领域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重点推进总投资280亿元的390个技术改造项目,目前已投产46个,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1065亿元,核心竞争力大大增强。我市还出台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技术创新项目库、帮助企业充分利用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等,促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十一五”期间,我市累计有7家企业的技术中心获国家认定,在计划单列市中居首位;2009年,全市192家重点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较 2005年增长16.3%,专利申请较2005年增长46.7%,发明专利申请较2005年增长50%。 项阳青表示,先进制造业在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鲜明特征,就是不断实现高端化、低碳化发展。为使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低碳化升级,我市近年来大力推动企业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十一五”期间完成清洁生产企业审核386户,占全省总数的50%以上。与此同时,我市加快“两化融合”的推进力度,用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目前,全市已经形成100个“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同时,青岛还跻身全国8个“两化融合”试验区和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 五年来的实践证明,“两化融合”对我市制造业的提升立竿见影,并且影响深远。目前,全市传统工业企业95%的信息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的应用普及率达90%以上,并在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上陆续取得新突破,推动全市制造业不断向集群化、高端化、低碳化挺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