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将成为我省继半岛城市群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其前景值得期待。 加快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包括济南、泰安、莱芜、滨州、聊城、德州、淄博七市)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几个月来,省有关部门和各相关城市分20多个课题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据悉,目前调研报告和建议已基本成形,正在论证中。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将成为我省继半岛城市群之后又一个新的经济增 近日,记者随济南市经委一行赴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内的其他六市交流考察,亲身感受有关方面对“经济圈”的期待和努力。□本报记者 杨学莹 报道 六市之行 “这里每年为重汽配套10万件活塞。”7月11日,面对前来交流考察的济南经委一行,位于滨州的山东盟威集团工作人员一边领大家进车间,一边介绍说。 车行在开阔的滨州开发区,滨州市经贸委主任耿同庆对济南经委一行说:“滨州有不少钢铁加工企业,可以说是吃济钢的边角料长起来的。”济南方带队的经委巡视员阎世春接过话头:“在纺织服装行业,济南可以给滨州配套。” 7月5日到29日,济南经委一行先后访问了泰安、莱芜、滨州、聊城、德州、淄博等六市经贸委,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兄弟部门切磋,而是为寻求城市间产业合作机会和途径。访问者和被访者心里都有同一个目标,这就是加快构建被他们称为“6+1”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 每到一市,阎世春开篇就是6个字:“学习、交流、合作。”虽然这说的是一行十几人的意愿,其实也可以说是济南的心态。6月初,参与“经济圈”济南分课题调研的阎世春对记者说,济南虽然在产业、交通、科技和人才等方面有优势,要发挥中心作用,但七市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而是通过优势互补,达到经济发展、产业延伸、布局合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互利共赢之境。“共赢不是多赢,一个城市‘不赢’都不行。”他强调说。 兄弟城市经委(经贸委)的同行见了面,都客气地互称“老大哥”,但济南经委一行分明感到,这客气的背后是底气:淄博去年工业增加值比济南多近100亿,去年一年新增了9个中国名牌;滨州拥有过百亿元企业3家,民营经济发展迅速;聊城有多家行业“冠军”;德州的农产品加工业已成特色…… 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六市与济南市同样充满期待。德州市不久前召开专门会议,为融入济南城市群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成立领导小组。聊城市为到访的济南经委一行每人发了一本15页的《聊城市工业发展情况与接轨济南工业初步打算》。七市期待的什么?也许德州市的说法可以概括:“产业互补、市场互动、资源互用、体制互融、政策互通”。 期待无碍流动 “其实,七市地缘相连,人文互融,产业对接早已客观存在。”阎世春说,“比如重汽的活塞来自滨州,车桥近1/3来自莱芜。济南维尔康肉制品用的猪养在聊城。”在聊城,济南山水集团投资改造聊城水泥厂,已形成年产150万吨水泥的能力。 旅游业方面的七市联系也比较明显。据介绍,江北水城——聊城的游客三分之一来自济南,莱芜房干九龙大峡谷的游客一半来自济南,莱芜干脆提出要努力打造济南“后花园”。在考察交流中,一个经济往来较密切的城市群经济圈隐约可感。 由省有关部门和专家组成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调研组”在今年2月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分析了济南与六市的宏观经济联系。2004年,济南与六市发生的公路客、货运总量占全市的73%、68.1%,银行结算资金占与全省16市银行结算资金总量的30%;六市与济南的公路货运占六市的13.6%,吸引济南投资占市外投资的11.4%,表明它们之间经济往来较频繁。此外,也有数据表明六市之间的人员流动、生产经营、企业投资等方面联系也较密切。 “生产要素”和“大市场”,是交流中频频听到的词汇。人们期待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无碍流动,带来更高的效率。此“碍”有的是交通,比如滨州与济南没有铁路直达,物流费用较高;有的是人才方面,省会城市吸引人才集聚,但去各市创业的少;有的是信息,企业、行业、部门间缺乏沟通机制;某些市场存在地域分割。 准备加快发展“经济圈”,一些城市已经根据市情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比如德州最终定位为:省会城市经济圈中产业升级的“接替站”、现代物流的“转运站”、优质农副产品的“供应站”和制造业劳动力的“输送站”。 “自发”有待变“自觉” “目前七市的产业还存在很多雷同。”阎世春对记者说。在交流考察中各市也感觉到了这一点。一些产业如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几乎各市都有。省调研组的报告则用数据指出,济南与六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大体在0.7—0.95之间,同业竞争明显,影响差异互补功能的发挥。 除了区域内产业互补功能较弱,省调研报告指出了这个经济圈在发展中还面临的诸多困难,如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力不够强、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行政区划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周边地区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支撑力较弱等等。“远不能适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山东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迫切需要。” 虽然存在着诸多困难,但报告认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发展是一个必须坚定不移推动的历史进程,因为城市群经济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实践上看,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的发展有目共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经济圈正在雄心勃勃地争当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山东在半岛都市群以后,若再不培育出新的增长极,便有在长三角和京津冀两个都市群经济圈的夹击中被边缘化的危险。 报告研究了国内十大经济圈和世界六大都市圈。在他们的经验里,交通、通讯、产业、金融、市场、人力、招商、科教、旅游、规划等,都可成为一体化的对象。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自觉行动。2003年,聊城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主动接轨济南、接受济南的辐射并做出部署。并主动提出可以考虑东阿阿胶和平阴阿胶厂探讨建立合作关系,避免恶性竞争;凤祥奶业可与济南佳宝集团进行合作,实现整体竞争优势。此次济南经委外出交流,也是一种主动寻求合作的努力,只是具体措施更待出炉。 “从国内一些经济圈走过的弯路看,教训在于拘于行政规划,各自为政,拼资源,争项目。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同属一省,容易协调,这点是优势。”阎世春说。 济南市经委在访问六市时,问起对方最看重两市哪方面的对接,回答各有不同。有的说是基础设施,有的说是人才,有的说是政策。但大家一致认为,建立一个政府间沟通协调机制、做好城市定位和全盘统筹规划应是目前的主要任务。省里和相关城市本次的充分调研可谓先行,我们期待着下一步的具体行动。 |
上一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高峰论坛举行